一行人向里面走去,人群中,那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走得太急。脚下踉跄了一下,小小的身子摇摇欲坠,眼看着要跌倒在地上。
赵匡胤走在前面,救之不及。而晏宁走在后面,他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把抄起了小女孩,才算化解了她的危机。
仔细看去,怀里的小公主粉雕玉琢,脸蛋圆圆的,一点也不认生。好像没事人似的,抱着晏宁的脖子不撒手,一副很亲切的样子。
小女孩好像认准了晏宁,连吃饭的时候都粘着他。内侍只好在晏宁的坐席旁,又加了一张小桌案。
晏宁前世就非常想要一个妹妹,他隐约猜到了自己的身世,所以他格外喜欢这个叫颖儿的小公主。
“颖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晏宁夹了一根竹笋凑到她的嘴边。
晏宁作为一个外臣,本不应该直接称呼公主的名字,可是他偏偏这么做了,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验证一些事情。
小女孩颇为挑食,小脑袋摇得跟拨浪鼓差不多:“不吃,不吃,难吃死了!我要吃肉!很多肉!”
晏宁连哄带骗:“我告诉你,这是竹笋,竹子你知道吗?”
“颖儿知道。”
“我告诉你,竹笋就是竹子小时候的样子。你把它吃了,就能和它一样,一点点的长高,腿长了之后,以后就不怕摔倒了。”
席间众人听了他的话都笑了起来,晏宁却注意到了这个表面融洽的家庭的一些细节。
比如,赵光美在哪里?赵匡胤甚至没有问一声他的去向。赵光美是妾室所出,跟二赵的关系不远不近,再加上他还是个少年,所以存在感不强。
又比如,刚才颖儿摔倒的时候,皇后王氏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这么小的孩子,难道她不会安慰一声吗?果然是后妈。
“颖儿,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吃饭,知道吗?”一旁坐席的大公主,侧过脸来,和声细气说道。
话虽然是对着颖儿说的,但是晏宁注意到,她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自己身上。
这可不行,会天打雷劈的。
颖儿吃东西的动作很可爱,像兔子一样,一点一点把一根竹笋吃了进去,婴儿肥的脸颊一鼓一鼓的。
一丝灵光从晏宁的脑海闪过,他想到了师父高怀德刚刚迎娶了赵匡胤的寡妹。他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思路,那就是和军中重臣联姻,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虽然他不记得历史上这位大公主最后嫁给了谁,但毫无疑问,肯定是勋贵世家无疑。
晏宁故意轻笑两声,有些突兀,成功引起了女孩的注意。
大公主转过头来,疑惑问道:“你笑什么?我的行为举止有不合礼仪的地方吗?”
晏宁告了声罪:“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在昨天吃饭时讲的笑话,因此失笑,那个笑话非常好笑,我昨天饭吃到一半就吃不下去了。”
“说来听听。”大公主来了好奇心,连小公主都眨巴着眼睛看着晏宁。
“还是不说了,大家都在吃饭。”
大公主不依不饶:“我这个人是个倔脾气,心里憋不住事情,你若不说,我才真的吃不下饭。”
晏宁见其他人也向他望来,清了清嗓子,说道:“有一个木匠在财主家干活,吃饭时,财主想捉弄他,有意把筷子放在碗的左边。木匠就用左手吃饭,吃得很慢,大半天过去了,还坐在席上。财主急了,木匠笑道:‘老爷,对不起,我师父没有教过我用左手吃饭。’”
大公主沉默了一会,低头想了又想,过了好一阵才抑制不住笑了起来,用袖子掩住嘴唇:“你那个朋友太逗了,是谁啊?”
这妹子的反射弧好长!
颖儿望望姐姐,又望望晏宁,眨巴眨巴眼睛,一副茫然的样子。
晏宁见连赵匡胤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笑意,知道时机差不多了,就说道:“我那个朋友叫做王承衍,跟我一起在窦翰林门下读书。年纪呢,跟我差不多大。长得虽然不如我英俊,但也算是一表人才。”
说完这句话后,做在对面的赵普忽然抬起头来,细长的眼睛里闪过一道精光。
那是看待同类人的目光,而不像刚才那样把晏宁当成一个后生晚辈。
杜太后虽然年近六旬,但她耳聪目明,虽然离晏宁坐的稍远,还是听了个清楚。
杜太后很想和晏宁多说点话,接茬道:“你是说王审琪家的老大吧?我记得就叫这个名儿。”
“娘娘,您的记性真好,我那朋友的确是王指挥使的长子。”
赵匡胤笑眯眯的看着晏宁,这个小家伙,居然能跟得上自己的思路!
赵普忽然像拉家常一样问道:“那这个王承衍婚配了没有?这么好的郎君,怕是媒婆能把王指挥使家的门槛踏平了!”
晏宁知道席上的男子都听懂了自己的话,照实说道:“我那朋友家教甚严,他的父亲一心望子成龙,不想他被妻室分心。再加上他本人有些傲气,一般人家的女孩看不上眼,因此还未婚配。”
在场的人听明白了,一般人家的女孩他看不上,什么样人家的女孩才能入他的眼?
律法规定女子十三即可成婚,作为皇室,理所当然为天下表率。
大公主已经十四岁了,杜太后本来去年就要给孙女张罗婚事,可那时柴荣驾崩,时局动乱,就耽搁到了今年。
杜太后给儿媳使了个眼色,皇后王氏会意。她本来就不喜欢前任留下来的子女,嫁出去正好,省的留在宫里整天演母慈女孝的戏码。
王氏向晏宁微微一笑:“看来大家都对你那个朋友很感兴趣,什么时候请他也一起过来见个面,就像现在这样。”
赵匡胤摆手打断了她:“不对,不对,应该是让三哥去请王审琪,那是他们殿前司的长官。”
赵匡胤说的“三哥”就是指赵光义,当时兄弟之间称呼多用“哥”,而不称“二弟”“三弟”之类的,姐妹之中也是如此。
虽然后世多用“高粱河车神赵二”来戏称赵光义,但其实赵家有一个早夭的长子赵匡秀,赵匡胤才是真正的赵二。
赵光义笑着站了起来:“二哥吩咐,我敢不从命?过两天得了闲,我就邀请王指挥使来参加家宴。”
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晏宁看得出来,像这样的家宴一定在以前发生过很多次。只不过,之前大家的身份不同,赵普很明显要比从前更多了几分谨慎。
家宴结束,女人们都退了下去。男人们喝着茶,休憩片刻的同时,也准备聊一些时政。
赵光义首先开口:“二哥,韩通的谥号你想好了吗?”
韩通就是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陈桥兵变中唯一一位丧命的重臣。他因为当场反对赵匡胤,被王彦升一剑刺死,满门被灭。
韩通的死起到了很好的杀鸡儆猴效果,包括三位宰相在内,再没有大臣反对,至少嘴上不敢。
但这却是赵匡胤心中的遗憾和难题,他煞费苦心,要的就是不流血政变。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人已经死了,他的身后之事也成了一个难题。
古人讲究死后哀荣,每个大臣都关心自己的身后之名,究竟是进忠臣列传,还是奸佞列传?
这就涉及到一个政治定性,韩通对于后周来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对于宋朝来说,却是阻挠大业的乱臣贼子。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大臣身后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如今,李筠、李重进造反在即,各地节镇都在看赵匡胤的态度。
赵匡胤沉吟了一会,说道:“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决定追封韩通为中书令,谥号忠直。”
赵光义直接就急眼了:“二哥,不成啊,你把韩通定性为忠臣,那你自己是什么?”
这话很对,韩通是反对赵匡胤的人,既然他是好人,难道你承认自己是恶人?
赵普每天紧锁,似是在思索,又像是在沉吟。
晏宁也在思索,他想到了一个可能,只是不太确定。
赵匡胤看着晏宁,鼓励似的说道:“晏宁,你来说说看?”
对于这个被赵匡胤带在身边的少年,赵光义和赵普都感到一定程度的惊讶,不过没有多问。五代时期有收养子的风俗,最有名的莫过于李克用的十三太保。
赵光义有些不以为然,这么年轻的少年,会对时局有什么样的见解?
晏宁迟疑了一下,说道:“就算官家不追认韩通为忠臣,大家在心里也认为他是忠臣。”
赵光义哂笑道:“这话未免有些矛盾。”
赵普却若有所思的看了晏宁一眼。
晏宁接着道:“面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官家宣布韩通为忠臣,可以彰示大义,让天下人知道官家的胸襟和气度。那么很多中立的人就会倒向官家这一边,另外,也可以减弱二李起兵的决心。”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的好,完全说出了我的心意!”
赵光义目瞪口呆,这少年是如何知晓的,他真有如此深远的眼光?
赵普起身拱手道:“官家深谋远虑,臣不及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ooktxt.net。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book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