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终极计划是在35吨空降坦克上安装70倍径的75毫米炮,这种火炮使用爆炸装药穿甲弹时,1000米距离能够击穿至少100毫米的均质装甲,500米距离则能提高到110毫米以上,足以对付我们目前遇到的任何一辆苏军坦克!”
身为空军将领,罗根这还是头一回在诸多陆军元帅和将军们面前以专业的口吻介绍一种实际上是为陆战而研制的兵器,忐忑之余,亦有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直到苏军入侵之后,德国最高统帅部才从前线部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到对手的t-34和kv-1综合性能大大超过了德军现役任何一种型号的坦克,而这也是德军在战争爆发次日输掉了两场小规模坦克会战的最主要原因,可是目前的德国军工体系还在全力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苏德战场需求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德军将领们立即变成了热锅山的蚂蚁。元首更干脆,勒令陆军技术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一种能够与苏军坦克对抗的重型坦克,并点名将威力强大的88毫米炮作为新型坦克的制式武器!
当罗根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海中立即冒出了虎式坦克那威武的形象,然而一款全新的坦克从设计到形成战斗力通常来说都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战争可不等人,按照正在波兰前线指挥作战的威廉.李斯特元帅的估计,由于苏俄军队很快就能够在波兰完成新的进攻部署,德国军队可能无法长时间守住目前的防线——对于这样的局面,元首自然很是恼火,以至于这几天留在柏林的德军将领们无不是提心吊胆,唯恐一个不小心撞到了**者的枪口上。
虽然空军的“35吨空降坦克”在火炮和装甲方面都不达不到元首划定的标准,但胜在已经是一款进入样车阶段的“半成品”。于是罗根主动出击,在寻求到了凯特尔和勃劳希奇的支持之后,向元首提出了“双线并进”的建议,即一方面加快“35吨空降坦克”的研制,争取在年底之前为陆空军装备这种至少能够和苏军坦克平起平坐的武器,另一方面,继续按照“45吨重型坦克”的思路走常规的研发-试验-装备路线,估计能够在1942年内生产出第一批威力强大的量产型重型坦克。
尝试着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战争局势的发展,罗根也意识到苏军的主动进攻确实将德国置于一个相当糟糕的处境:日本政府之所以断然拒绝参战,一方面归咎于其言而无信、见利忘本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们的战略分析家们恐怕也不太看好德国的胜利。新近加入轴心国阵营的几个巴尔干小伙伴立场并不像墨索里尼政府那样的坚定,一旦德国东部失守,德国本土和巴尔干之间的主要联系将被苏军切断,届时不论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还是匈牙利、斯洛伐克,很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倒戈。除此之外,困守苏格兰高地和冰岛的英军依然是德军战线背后的一柄利刃,挪威和法国的地下抵抗组织亦牵制了不少德国驻军,这些不利因素都让德军始终无法将全部的注意力转到东线!
尽管不是理想中的“救命稻草”,元首还是立即同意将“35吨空降坦克”方案放到高级军事会议上进行商议。
“总体而言,克虏伯、戴姆勒-奔驰、亨舍尔三家公司的改进方案是令人满意的,但我们想要看到新的样车还必须再等上至少两个月。在这里,元首,请容许我向您介绍一下这三种坦克的性能和特点……”
罗根用一根细而长的教鞭对着挂在画板上的设计图纸进行讲解,这个庞大帝国的**者阿道夫.希特勒躬着要、背着手,那幅眼神好像是在鉴赏艺术品,而包括威廉.冯.勒布元帅、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元帅以及保罗.冯.克莱斯特上将在内的陆军将领们,显然也对这种“半成品”很感兴趣——虽说空军将领们对于战车研制就像是陆军将领对于战斗机的了解一样,大都处于门外汉的水平,但提出具体设计方案的仍然是克虏伯、戴姆勒-奔驰这样实力雄厚的军火商,不论总体设计还是细节都具备充足的可行性。
最后,在关于汽油机和柴油机的问题上,罗根只是用最简单的语句进行了介绍,顺带提了一句:苏军的t-34和kv-1使用的都是柴油机,战斗中,它们发生爆炸的几率明显要比那些使用汽油机的bt坦克低。
在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使用问题上,在陆军高层早已不是第一次进行探讨。罗根话音才落,拥有65岁高龄的勒布元帅便轻描淡写地说道:
“如果陆军大批量装备使用柴油机的坦克,那意味着后勤部门需要同时运输和供应两种燃料,但后勤的困难还只是最表面的。如果今后我们的坦克大量采用柴油机,固然能够起到罗根将军所说的这些优点,可我们目前采用的合成燃料提炼技术完全是以出产汽油为目的,若是大幅度增加柴油产出,不仅汽油产量会严重受到影响,而且伴生的重柴油将远远超过海军目前所能够消耗的,接下来,德国的整个工业体系将面临一次重整——诸位,这样的重整,将导致我们在战争时期产量出现很大幅度的起伏!”
平淡的语气背后却是犀利的观点:德国以煤为原料进行液化合成的技术已经运用得非常娴熟,但通过干馏法获得的汽油,成本仍然达到了普通石油提取的四倍,若是利用合成燃料大量提取柴油,成本就更加高昂了(这里纠正本书在上一卷的技术错误,其实德国的合成燃料和石油一样,都可以提炼出柴油的,只是成本比较高,而且每产生一吨柴油,适合车辆使用的轻柴油只有20%)。
当罗根再去看小胡子的表情时,发现**者微微低头、闭着眼睛,灯光下,一头黑发中不乏斑斑白丝。
“就我个人的建议,以汽油机为动力的‘克虏伯方案’较为适合需求量较大的陆军,而空军的总需求在200辆左右,充其量也就是三个装甲团的规模,所以可以考虑从戴姆勒-奔驰和亨舍尔两个方案中择优选择!”罗根不慌不忙地回应说。
作为装甲兵指挥方面的专家,克莱斯特将军说:“克虏伯方案真正称得上优秀之处,就是大量采用了四型坦克的现有零部件,这使得最终定案之后,克虏伯-古森能够迅速转产。我个人倒以为,这项方案就像是对现有的四型坦克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增强,放大了一号的四型坦克!”
克莱斯特一本正经的表情,让罗根很难揣摩出他是打心里支持“35吨空降坦克”,还是只将它作为一种临时过渡型号——可是在原本的历史时空中,德国的豹式和苏联的t-34被普遍认为是整个二战期间最优秀的坦克,虎式和虎王固然令人生畏,但高昂的造价、复杂的结构以及差强人意的机动能力都影响了它们在战略层面的发挥。
这时候,小胡子突然睁开了眼睛,他的目光在四周围搜寻了一下,在人群边缘找到了穿着一身黑色西服的军备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才华,除了帝国总理府的设计和施工,他还领导了不列颠战争初期德国空军的机场群建设,而顶替赫尔曼.戈林出任军备部长之后,他又以极高的效率对整个第三帝国及其占领区的生产资源进行了整合,进入1941年以来,仅法国地区的机车和发动机产量就提高了一倍,从前只能够提供一些基础原料和低档产品的法国企业,如今每个月能够向德军提供1000多辆各种型号的卡车和约200辆法式装甲车,而在英国南部地区,一些工厂也陆续恢复了生产,目前主要提供一些辅助类的军工产品。
“若是开足产能,我们今、明两年能够利用从英国缴获的石油、罗马尼亚的供应以及我们自己的储备提炼出大约一百二十万吨汽油和两百万吨的柴油!”施佩尔就像是元首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不等对方提问,他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打败英国海军之前,德国虽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石油危机,但入不敷出的局面却是无可争辩的——战争爆发之后,德国的石油进口量锐减,从1939年9月到1940年9月的这一整年时间里,德国的石油进口量从战前的500多万吨下降到了200万吨,其中约有一半来自于罗马尼亚,约三分之一系根据《苏德贸易协定》从苏联获得。
200万吨听起来很多,可是按照罗马尼亚和苏联提供的石油品质以及德国在40年代的工业技术水平,所能够提炼出的柴油只有70到80万吨,而邓尼茨的狼群在1940年中期每个月就要消耗3万吨。若是德国陆军的装甲师采用柴油机坦克,按照每师每天消耗50吨的最低标准计算,10个装甲师每个月要消耗近2万吨,这还不包括战时的运输损耗!
属于大英帝国的辉煌已经随着德国海空军的密切协作沦为历史,如今德国的船只重新通过清扫了水雷的英吉利海峡进出北海,虽然大西洋深处依然是英国战斗舰艇和潜艇活动区域,但德国的船只已经可以自由前往法国、西班牙以及地中海西部的港口,从那里装运许多以往只能通过铁路和汽车运输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