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宠爱么?
甄姚体弱,正月连日的宴会下来,身体就有些吃不消,忙让罗神医给看了后,不知怎就提起了不孕顽疾。
这不,没过两日,曹郑就四处命人搜罗稀有药材,给甄姚医治不孕顽疾。
连带她也跟着沾了光,得了好几味温补的上佳药材收在库房里。
这样看来,甄姚的选择也许不错。
至少有曹郑倾力支持治病,治愈的机会可谓大为提高,甄姚未来能有一儿半女傍身,这可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想到生儿育女的事,再看来自家乡彭城的兰花,甄柔忽然手抚额头,摇头道:“看我这记性,差点把阿兄的大事给忘了!”
阿玉去年一直在信都,自不知道彭城彭城发生的事,当下就疑惑道:“大公子有什么事?”
甄柔走到南窗下席地而坐,兴高采烈道:“忘了告诉你,阿兄去年纳了一个人叫矜娘的姬妾,和大嫂长得至少有七八分相似。去年我离开彭城的时候,那女子都有六个月的身子了,这会儿估计都已经生了!”
想到阿兄终于有孩子了,甄柔简直越说越兴奋,恨不得立时插上双翅飞回彭城,亲眼看一下那孩子,“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听说外甥像舅,侄女似姑,如果是女孩不定像我。”
见甄柔高兴得只差手舞足蹈了,阿玉不由“扑哧”一笑,道:“瞧少夫人高兴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您的孩子。”说时跪坐到长案一头,给甄柔舀了一杯蜜水。
甄柔接过耳杯,将温热的蜜水一饮而尽,这时才觉在卞夫人那寒暄说话了一早上确实口干舌燥,心中暗道还是阿玉细心,口中却是心情颇好地怼道:“这可是阿兄的第一个孩子,当然意义不一样了,我将其视为己出,也是理所应当。”
一个是主,一个是仆,阿玉自不会与甄柔争长短。
何况她本就不是争强好胜的性子,一听甄柔这样说,她也顺着甄柔的话说下去了,“按少夫人说的月份来看,这衿娘应是正月就生了,大公子必是立马让人给少夫人报喜,这会儿捎信人估计都在路上了。少夫人等空时,差不多能想下贺礼的事,到时也好一起捎回。”
阿玉说的正中下怀。
可甄柔正是兴之所至,一天都不愿意等,忙找了姜媪过来,一起商量了给兄长甄明廷送贺礼的事。
当然既然要备礼,自也少不了母亲曲阳翁主和兄长的礼物,就连在下邳的外祖母下邳太后和舅父他们也都要涉及一二。
这一商量起来,一个上午也不够,直到当日傍晚时分才将礼单一样样理出来。
本以为琢磨了一天给亲人备礼的事,晚上看一会儿闲书,差不多该要困了,却奇怪今日就是没睡意,闲书也看得没劲,索性从卧榻上起身,赤足来到外间,拨了拨如豆的灯盏,一下拔亮了案上的油灯,她就伏案家书。
曹劲这三日是下访民间去寻水利专家,骑马跑了许多路,按以往都是哪里便利歇哪里,如今却是再晚都想着回去。
脱下戎装的他,少了冷峻的棱角,加之他认为自身这方面掌握不足,这些日子来对农事水利官员很有不耻下问的劲,使他们觉得曹劲与传闻中大相径庭之余,也说话行事随意了起来。
见曹劲宁愿走夜路也要赶回去,其中一大胆的年轻官员就打趣道:“都快要天黑了,三公子还赶着回去,莫不是舍不得家中夫人?”
信都上下皆知三美尽归曹氏,曹劲之妻就是三美之一。
闻言,夕阳下立在田梗旁的几个官员也纷纷笑看了过去,一副让曹劲莫否认,他们都已经猜到了的表情。
曹劲被看得好笑,不过他确实惦记甄柔了,想到甄柔还在家中等他,心里就觉得烫慰,遂笑道:“拙荆入乡随俗,已有母虎之势,众位都已娶妻生子,应该知道。”
北方民风强悍,时下大妇多妒心强,被当地秀士以母虎比之。
众人听曹劲不仅承认了赶路是为了家中夫人,还将三美之一比作母虎,不由一愣,一人随之哈哈大笑,“原来三公子也畏家中母虎,看来再美的人嫁了后也是凶悍。”
肖先生是曹劲的军师,有政事时自是追随在旁,这时他就摇头道:“我看与其说夫人变凶,不如道是三公子所纵。”
在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水利农事官员,一听就明白意思,只是曹劲再礼贤下士,不拘泥于身份,但彼此到底是有主卑之别,众人也不敢太过打笑。
也就说笑了这一两句,众人便策马扬鞭随曹劲连夜往回赶。
如是,曹劲当夜归府,见已是深夜了,恐扰甄柔睡眠,他就没有惊动人,直接去浴室简单沐浴了一番,才悄然回去内室,却见甄柔正跪坐在外间,手握笔杆,望着案上一盆兰花暗暗出神。
曹劲出声道:“都这么晚了,还在写什么?仔细伤眼。”
甄柔眨了眨眼,确定自己没有眼花,道:“都过子时了,夫君怎不歇一晚再回来。”
曹劲道:“想阿柔了,便赶回来了。”
甄柔不信,又问道:“可是明天有紧要的事?”
曹劲无奈道:“明日无事,能休息一两日。”说完见甄柔根本没认真听,心神已转回书写的内容上去,他不由好奇地走过去,俯身粗略一看,道:“原来是家书,那不急于晚上写,睡了吧。”
甄柔头也不抬地回道:“夫君你出门三天,又赶夜路,当是辛苦了,我还不困,你先睡吧。”
连夜赶路就是为了眼前的人,让他先去睡?
曹劲立在案前默了一默,又扫了一眼昏暗的光线,眉头直皱,然后他干脆两指往灯芯一掐,室内顿时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甄柔无语放下笔。
所以说还是曹劲出外当差办事,她来得自在。
毕竟还是曹劲,深谙人心之道,灭灯就知甄柔会不悦,随即就说:“早点睡,明日我陪你去大慈寺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