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诸一家都到了镇上,直接将萝卜糕拉到了李权及李慕的铺子。李权看见糕子就赞叹道:“不错,这糕看起来就不错,这是你们自己做的?”李诸道:“权哥,本来是打算做给滨滨吃的,看着好,就打算趁节拿些出来卖。不做了三簸箕,一箕是送人的,两箕都是卖的。”李权听后笑道:“咱们家也能享受一簸箕一簸箕的吃糕子了。哈,哈。”李慕在旁边听后,笑着过来道:“诸,这东西放我铺子卖吧,三十五文钱是没有问题的。”
滨滨听后道:“慕伯,你五文,咱们家三十文。”李诸忙应喝道:“对,是这样。”李慕看了看滨滨,道:“哥哥帮着弟弟卖东西,怎么还收钱,就没这样的事,不需要。这不就是外道了。”李诸听后,道:“我们家只按三十文钱的价,多了咱们也不收了。”李慕听后,不应声,看向李权,李权道:“诸,你存心让我们俩给我爹揍是不?”
李诸摇摇头,道:“权哥、慕哥,你们帮我们家卖东西,就相当于我们雇你们干活,这个要给工钱的,大伯给咱们家看鸡及鸟,我不也给工钱,这些都是要得的。”李权及李慕想了想,点了点头李权问道:“诸,这糕你们家还多不多,还是只卖这一次,如果只卖一次就不计工钱了,如果还有,咱们就两斤收五文钱,这也是极高的工钱了。”
李诸听后点点头,着手搬萝卜糕。李权问道:“诸,你家的是什么糕子。”李诸就欲说是萝卜糕,滨滨在旁抢着道:“白切糕。就是现切现卖的。”李慕听后笑道:“这个不错。”
李诸向李慕家买了面粉,家里的还是借到,这是要还人的。滨滨问李慕是否有糯米粉,面铺子当然有这些东西,滨滨就吵着要买糯米粉。李诸一听滨滨,就做好付钱的架势了,这孩子一般不说话,一说话就是要些东西的。李诸买了三斤糯米粉,又买了四斤面粉。其中有一斤面粉是要还吴二嫂子的。
李诸一家将要卖的都萝卜糕都交给了李慕后,李诸在一个簸箕处切了两大块,递给李慕及李权道:“慕哥、权哥,节礼咱就这样了。”李权及李慕笑道:“你这里两三斤糕子,已经是不错的节礼了。”李诸及邓氏都笑了笑,然后才去给邓举人家及木师傅家送节礼。李诸想到岳父家人多,就切了二十多斤给岳父。
到了邓举人家,邓夫人一个劲的说费钱,不应送那么多,邓氏说是自家做的,邓夫人立即赞叹道:“我女儿就是聪明。”
邓氏听后红着脸说是滨滨自个儿折腾出来的,滨滨在旁边听着抚额,自家娘亲与普通的娘一样,都是恨不得将自家孩子的好昭告天下,恨不得向全部人说我孩子多好多好,快夸夸我一样。
邓夫人一脸惊讶的看看滨滨,然后不经意的问道:“滨滨一岁了,可有识字?”邓氏满脸骄傲的应道:“海儿空闲时都教滨滨识字的,上周我还听着她背了整本的《三字经》来着。”邓氏听后嘴巴惊得合不上,呆怔了下,嘀咕道:“李家这苗子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邓举人及邓材轩都不在家,李诸及李海哥仨不好入房,在院子里等着。邓氏与邓夫人聊了会儿,便欲离开。邓夫人拿出四件小衣服,道:“转眼天就冷了,这是我与你大嫂一起做的,家里每人一件,看着布料还剩些,想着你家孩子小,身量也小些,就给四个娃都做了。本来是想与回礼一起给你带过去的,既然来了,就拿回去吧。你家有鸡现在也做起了糕子,娘这有一百文钱,就当回礼了,你看着需要什么就自己去买,别亏了自己。”
邓氏听后笑了笑,收下了一百文钱。自己娘家每次回礼都是一斤糕子加一篮子鸡蛋的,折过来也是差不多一百文钱的。
滨滨看了点点头,比起实物,家里现在正缺银子。
李诸等邓氏出来,便一起去了木师傅处。木师傅笑着迎了李诸,收下糕点后,木师娘抱了一瓦罐的腌萝卜出来,递给邓氏道:“敏,这是师娘自己做的,你们拿回去试试。”滨滨一看,这做法不就与自己现在整的一样,幸好自己没有自大的以为自己做的东西就天下无二了,也没打算拿这些个东西去卖。
邓氏笑着接过了,看来,木师娘是早就准备好的。李诸一家经不起木师傅的挽留,在木师傅家吃了中饭才回家。
滨滨坐在牛车上,和往常一样,一路左右看。不一会儿,滨滨看见风筝,指着风筝问自家爹爹李诸道:“爹爹,那是什么?”李诸看了一眼,笑道:“是飞鸟,快重阳了。滨滨想玩,回家爹爹给你做。”
滨滨听后兴趣就来了,问道:“爹爹会做,为什么不做来卖?”李诸笑着应道:“其实这个东西大家都会做,且不值几个钱,就五六文钱,将做飞鸟的时间用来种地不更好。”滨滨听了点点头,李诸叹了口气道:“那些做得好的,都是在飞鸟上面做画、写字了的。爹爹的字,还不太行,画,爹爹也没有学过,就更不行了。”滨滨听后看了看飞鸟,可不是,每一个风筝就宛若一幅字画,美的不是本身,而是飞鸟上面的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作品。
滨滨想了想,没有再说什么。邓氏路过布庄时,卖了两幅绢绣帕,邓氏出来后高兴的对李诸道:“诸,一张绢绣帕,布庄收四十文钱,比普通的差不多贵了一半。”李诸听后也很高兴,不无担忧的道:“这个东西你就闲时绣,咱们家现在有鸡蛋、糕子,还种了地,你不需要太操劳的。”
邓氏听后甜滋滋的,道:“我醒得的。”
一路无话,回家后,李诸又手脚不停的切萝卜,邓氏则去归还面粉。还未至重阳,家里这边的亲戚节礼无需那么早就送。不管怎么样,邓氏及李诸都忙开了,种完地、菜还要做糕子,都是些小本生意,请人就赚不上几个钱了,李渔家今年少了两个半大小子劳力,家里也忙,李诸只得都自己家人做。
李海哥仨年幼,不能让他们帮着切萝卜。邓氏便教李海哥仨拌面粉及萝卜。滨滨则在旁边看着,不时指点一二。李诸家的俩位大人,一点也不觉得三四岁的孩子会做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滨滨不知道该说他们神经大条还是怎么样,但对于她这小孩子来说,都是好事。
李诸将家里这事与李洪深说了,李洪深笑着道:“反正你大伯娘没事,让她过去给你们帮帮手。”李诸正缺人,便笑着同意了。
滨滨指引着李海用糯米粉来做,邓氏想着平日都是用糯米做饼,便试着用糯米粉做。做了后发现比面粉还要好。孙大娘试着用在搅拌时加点东西入内,如绿豆,吃起来更有嚼头,邓氏看着好,便试着加入其他的东西,如芝麻、猪肉。滨滨不得感慨人的智慧,这已经有点现代糕点的初型了。
孙大娘建议将这些卖贵些,让李诸写了封信,一起托余老头送上镇上。
李诸托张大伯买了十斤糯米粉,托余老头将做好的糕及信,一起车上镇上给李权及李慕。
李诸家越来越忙。但大家心里都乐陶,有个盼头,总是好的。
重阳节当天,李稻并未回来,李渔及李诸在李老爷子的带领下,进行了重阳祭祖。祭祖后,李诸带着孩子们去自家的山地处放飞鸟,即入风筝。
这个风筝是李诸自己做的,一张写过的纸,架了个十字骨架,绑了条绳子。虽然简陋,还是让孩子们很开心的。这是大家难得的玩具。
难得出去,滨滨可没忘记捕蝶,让娘亲将布袋子缝在一根竹子上,滨滨扛着比自己长几十倍的竹子出门,说不出的可爱。李海忙接过,帮着扛上。李波拿风筝,李涛也扛了根绑了布袋的竹子出门。
到了山地处,只见河两边,已成竹林,放眼望去,竹翠、地翠、天翠,说不出的怡人,李渔看后赞道:“不错,如果你买时是这番景象,可能就不是这个价了。”李诸听后笑着点点头。
李波捉着风筝,李诸拿线迎风跑,一边跑一边感觉风向,感觉可以了,便让李波放风筝。李波放了风筝后,只见这“飞鸟”缓缓的升空。孩子们都没有玩过这个,当然滨滨除外,都兴奋的跟着李诸一起跑,幸好李诸家的山地最大的特点就是空旷,孩子们乱跑也没有摔着。
滨滨看着哥哥们兴奋劲,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哥哥们平日一点三四岁的样子都没有,害她差点以为三位哥哥也是穿过来的。
滨滨想着自己短手短脚,可跑不快,拿着捕蝶袋到处转悠,希望能捉着蝴蝶。
李诸跑了一会儿,风筝能够借风在天上飞时,就将其递了给李海,教李海如何放飞鸟。
李诸见滨滨一人拿着根竹子在后面,以为她跑不快,忙过去将她抱了过来。滨滨想挣扎,不过看到哥哥们挥舞的手,心想,家里现在有萝卜糕的进项,在银钱上应该没有那么紧张,玩玩也没什么。便任由爹爹将自己抱过来。
李诸看滨滨仰得辛苦,便让滨滨骑在自己的脖子。滨滨两世为人,第一次骑脖子,前世,她看着公园里的小朋友骑着父亲的脖子就羡慕过,没想到,这世,爹爹圆了她这个小愿望。滨滨高兴的捉着李诸的衣领,笑着看风筝。李诸将一只手放在滨滨的后背护着,另一手则拉着滨滨的一只小手。
这时候的滨滨心更是彻底的融入这里,她深刻的觉得,重生是上天给自己的一次福缘,遇着如此好的一家人。不管发生什么事,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护着这一世的家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