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哎,世子,我忽然想到了一件极妙的事情!世子你还记得前段时间,耿虎的汇报吗?”李光地睁大眼睛,面带笑意的问道。
“阿虎的奏报?是哪一封?他每个月都会来一封奏报,你说的是哪一次?”耿精忠疑惑的问道。
李光地扬了扬眉毛回道:“八月十五,第一批储备人才一百一十五人毕业,世子您回复耿虎说,先将这些人安排在各个公主坊做地方管事的助手,熟悉并学习处理地方事务!还记得吗?”
耿精忠立马就反应了过来,未来学堂高龄班,专门的为耿精忠培养各式人才。军事人才有军队中的军官带着培养,而其他的情报人才以及行政人才就需要专门的培养了。耿精忠的摊子铺的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仅仅账房先生一类就不止百人。军队的后勤管理也都需要专门的人才,远洋贸易公司事物纷杂,也许要不少的人才。
耿精忠从王府田庄佃户丁口里挑选了一批,又从各个股东家里挑了一批,总计八百人,分为二十个班,集中教学训练。被选出来的这些都是年轻小伙子,很机灵,也认字,他们在学堂里要学习的内容不多,但是算术一定是要精通的。二十个班级学习重点也分为了几个部分,毕竟这些人都是要将他们往不同方向培养的,这类似于后世的专业课程,只是算术是必修课而已。学成之后。便被按照原计划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去。
其中最特别的有三个班级。共一百二十人。他们都是耿精忠亲自选出来的,个个家世清白。这一百二十人除了学习算术,就是学习如何处理地方事务,因此他们在另一个地方学习,且教授他们的老师也和其他班级不一样。
他们的老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教四书五经的,其中一部分是传教士,担任教授数学。地理知识,另外的都是耿精忠请回来的曾经的衙门胥吏,而且还都是些小官。只是年龄大了些,都是些老头,总共是三十人。这三十人有的曾经是司务有几个是司库,其他的还有挚壶正、典簿,训导、盐运司知事、主簿、土主簿还有孔目外郎、司狱、司晨等,这些人在衙门里一辈子,对衙门里的的事务那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耿精忠对他们也只有一个要求,将他们的所有经验全部都传授给这些学生。
三年多时间。这些学生终于在前段时间毕业了,事实上。是那些老师们实在是没什么好教的了。一百二十个学生,除了五人没过关,其他的全部合格,若是将他们直接放到衙门里去,所有事情必定能够处理的井井有条。不过,这也是理论上而已,实际的锻炼还很是缺乏。在前段时间,中秋节期间,耿精忠便将他们先行安排到各处公主坊去锻炼一下,先给各地管事当副手。
就是中秋节的那几天,耿精忠还在愁接下来该怎么将这些人才给用起来呢,不过现在想想,眼前不就是个极好的机会?先让这些人专门负责各个地区的赈灾工作,一个可以为他们自己积累经验,二个可以让当地百姓熟悉他们并对他们产生感激。这样一来,过段时间,耿精忠再给他们谋个小官,那就顺当了!
耿精忠知道,他耿家不比吴三桂吴家,吴三桂可以安排官员直接上任,也就是“西选官”,但是他耿家却不能,从来都没有过这个权利。没办法,耿精忠只能另想办法。他没办法直接安排官员,但是朝廷却有一个极大的空子可钻,花钱买官不就行了!
“你是说,捐官的事情?”耿精忠反应过来之后问道。
“不错,我觉得眼下就是个极好的机会。处理地方事务,必定就需要很多基层官吏,那么我们的人就能派上用场了。这也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还能让当地百姓认可他们,一举双得!”李光地肯定的说道。
“不错,待会我去找刘秉政,顺便就将这件事情给办了!”
“捐官”又称捐纳,这是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这捐官的历史可就悠久了,直直可以追溯到秦朝。就是在耿精忠先前所在的二十一世纪,这种现象也仍然存在,不过却是在暗中进行的罢了。耿精忠自己就知道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自己的一个好友,在军队中发展,想要升官,就必须向上面花钱买,那几乎就是明码标价了!
在汉武帝时,当时边关多事,国库开销很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他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至此, “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这个成语也在此时形成。到了东汉末年,刘宏在鸿都门悬内外大小官爵价格表,禄位二千石的卖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卖四百万,“三公”卖一千万。曹嵩花一万万买了个太尉,崔烈贿通灵帝保姆,半价买得司徒。这个在三国中也有记载。
现在的朝廷,捐纳已经成了与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人们捐的是红顶、黄顶、蓝顶等官帽,而没有“黑顶”。捐纳越来越泛滥,历史上到乾隆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的官员都出自捐纳。此外,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国子监的监生,也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文凭”。
但是捐纳泛滥便会导致官员**,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一个知县要四千六百两银子,但其薪俸却只有六十两银子。为尽快拿回“捐官”钱,当事官员多会选择收受贿赂,只管捞回本钱,却无心做事。吏治一坏,盗贼四起,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耿精忠与李光地商量的,就是给这些自己培养出来的精英花钱买官。耿精忠也并不准备给他们买多么高的官,虽然朝廷系统的规定了最高可以捐县令的官,但是耿精忠并不需要,他要的是县令以下的县丞和再以下的吏。官府中真正做事的,都是吏而不是官,官和吏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耿精忠的人若是掌控了福建的地方基层事务,也就等于掌控了整个福建。待到再过几年,这些人经验积累的更丰厚些,下面的升官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想想这些,耿精忠真是觉得好笑,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也就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朝廷对这个都是统一管理的,其中就规定了只有五项可以开捐,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了,治河;赈灾,闹大的灾荒了;营田开荒,开垦;海防。这五项可以捐纳,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纳。
现在,台风袭击,福建、浙江等省份受灾,刚好便可以开始捐纳,河工赈灾两项,便可以安置下这一百一十五名精英。至于说捐纳的资格,只需要安排一些乡邻具结担保,然后让各地帮忙开一下籍贯和清白册便可以了。给他们谋的官又不大,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要获取实缺是话,还需要费上一点功夫。
在后世历史上详细记载了清代皇帝开捐的事情,耿精忠就记得一份数据,还是他曾经在某次无聊的时候才网上看过的。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一年内捐县丞一万两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一万七;可是这些人和耿精忠培养的人才不能比,有真才实学的不足一层。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一万多监生里面九千五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六成人交白卷。
不过那个考的是八股文,就是让耿精忠手下的这一百一十五人去考,也一样不过关。八股文是非常难的,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二十石可捐县丞一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二十二万。
想想多么可怕,全国只有一千三百个县,竟然有二十二万候补在虎视眈眈。因此,想要谋得一个官位还是很困难的,基本上没有希望得到实缺。因此,耿精忠只想得到吏的之位,在耿精忠看来,将这些人安插到官府里成为一名吏员,更加附和他的战略布局。只要他多花一些银子,打通福建巡抚和八位知府的关节,下面的事情也就是小菜一碟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