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来的是礼部的费大人……”
人群中一阵搔动,许多人发出一阵阵低呼。
很快,混乱就发生了,许多差役出来,打出一条道来,许多人纷纷后退,自然免不了几声叫骂。
费宏坐在轿里,听到外头的叫骂声,充耳不闻,轿子进了夫子庙里,紧接着,南京各部的大人们已是陆续来了。
道路变得越来越拥堵,好在有差役勉力维持次序,倒也没什么乱子。
至于王守仁和徐谦则是姗姗来迟,掐准了卯时,才终于到了。
他们一到,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这一次大家到时乖了,倒是不必差役驱赶,自然而然,便有人让出一条道路,南京乃是王学的发源地之一,王学最是昌盛,王守仁在王学中的地位,便是王学中的程子、朱子,而徐谦亦是王学之中,最受瞩目的人物。
许多人对他们二人,带着某种自发的敬意,甚至王守仁轿子过去的时候,不少人纷纷朝王守仁的轿子长揖作礼。
进了夫子庙里,许多人已是济济一堂。
上到公卿官员,还有不少大儒,甚至还有一些生员,都受邀来此,大家没有寒暄,这等庄重场合,见了面,颌首示意即可。
至于夫子庙里的祭官们,此时压力可就不小了,因为时间仓促,并没有太多准备时间,官祭的人又是太多,许多祭官生怕出什么乱子,小心谨慎的过份。
倒是大家都是懂规矩的人,按部就班,先是在祭官引领,紧接着便是各部尚书,再后则是按品级鱼贯而入,先入大成殿,众人分班列好,焚香之后,便是礼乐,所谓“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因此这舞乐,便是祭祀的重中之重,一时之间,大成殿乐声阵阵,男姓舞者身穿儒衫翩翩起舞。
只是这个场景,实在他娘的亮瞎了徐某人的眼睛,跳舞倒也罢了,偏偏一群宽袖的大男人,胡子拉碴的跳出来手舞足蹈一番,实在让徐某人大倒胃口。
礼乐之后,便是祭文,这祭文自是礼部之手,所谓祭文,一方面是讲给鬼神听得,另一方面,却也是说给自己听的,礼官声调铿锵,殿中语调悠扬:“文圣吾祖,恩泽海宇……”
这等冗长的祭文,足足用了一炷香,最后才终于以伏惟尚飨,为祷为祈结尾。
祭文之后,上下官员生员人等俱都毕恭毕敬的行了学生礼,之后又转道启圣殿,祭祀了圣人先祖,一通大礼行下来,气氛紧张不说,不少人已是有些疲惫,许多人的额头上,已是被汗水浸湿。
祭拜了启圣殿的诸位先贤祖先之后,礼官们便请诸位先到偏殿歇息,因为祭祀孔庙,本就礼仪冗长,没有四五个时辰,也不能结束,而官方的场合,祭祀的大人多是年纪不轻,徐谦这样的年轻人,比较还是绝少数,因此中间不免要歇息一二。
偏殿里,诸位大人纷纷落座,礼官、祭官命人奉来茶铭,众人也不客气,纷纷吃用起来。
这个时候,却是所有人紧张的时刻,费宏眯着眼,自有礼部尚书的矜持,显出沉默寡言之态,其实他心里,却暗暗有几分防备,祭文俱都是礼部草拟的,也就是说,这一切,也都是礼部的安排,可问题的关键却在于,王守仁为首的王学官员,并没有要求修改,也就是说,他们似乎很认可祭文。
假若如此,一切都按着礼部的剧本走下去,王守仁这位王学的领袖,不但要拜朱夫子,而且,还要大大的颂扬朱夫子一番,只是,他们如此大张旗鼓,甚至于对朱夫子如此恭谨,将他同样称之为至贤先师,难道,就不怕打自己的脸吗
要知道,这时代其他事都可以好好商量,可你要是在政见、学问上做出妥协,这是十分避讳的事,王学和理学的学争,正是因为两者的理念背道而驰,水火不容,连基本的宗旨都是全然不同,因此才有如此尖锐的争端。一旦你承认了朱夫子的崇高地位,亦将他称呼为万世师表,既是师,那么岂有弟子门生推翻自己恩师的
这……似乎很难解释,王学祭孔者倒是不少,可多是非正式的场合,祭了至圣先师,抬腿就走也没人管你,又或者是国家大典,你混在人群,也无人理会,可是今曰,以王守仁的地位,显然很不合适。
其实费宏心里犯嘀咕,其他的官员心里也在犯嘀咕,一个个心里不由猜测王守仁和徐谦的心思,可是偏偏,又一点头绪都没有,其实在坐的,有不少都是王学官员和大儒,大多数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只不过他们这个地位,在现在这个场合,似乎也只能谨言慎行,大家都是在沉默中吃着茶,一声不吭,可是心里头,却是十分复杂,有人悄悄去看王守仁和徐谦的脸色。偏偏王守仁是正襟危坐,不发一言,而徐谦似乎对孔庙的糕点很有兴致,也似乎是年轻人胃口好,还在那儿大快朵颐,另一只手抄着茶铭,似乎没把心思放在后续的祭祀上。
敬陪末座的朱茂倒是显得气定神闲,那位姓吴的大夫已经找到了,他陡然发现,自己找到了杀手锏,有这杀手锏存在,他倒是一点都不担心,姓徐的人玩什么花样,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倒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他甚至是阴冷的看了王守仁,心里露出几分不屑之色。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很平静,小歇了半个时辰,礼官们进来,请诸位到左右殿祭祀先贤,大家又纷纷动了身。
皇帝不急太监急,里头的诸公们一个个淡然从容,却把外头的人急坏了,外头无数生员,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这样的盛举,可是心里头,对这场祭祀极为关注,一个个翘首盼着消息,而也有好事者,从里头的礼乐声还有动静,大致猜到了里头进行到了哪里。
“快挺,乐声快完了,这礼乐之后,便是在大成殿拜祭至圣先师……”
“噢,不错,这是第二阵礼乐,想来诸位已去了启圣殿,怕是不出半个时辰,启圣殿的祭祀就要结束,想来要再歇一歇,准备祭祀先贤了。”
“只是不知,诸贤用的是什么祭文,这祭文非同小可啊。”
“听里头的人说,似乎这祭文,一直是用礼部撰写的,礼部按部就班,看来……”
“这却未必,你们难道不知道,还有加祭”
所谓加祭,是宋时流传下来的规矩,乃是当时一次国祭,天子亲率百官至孔庙祭拜,本来念完了祭文,却突然又一名官员或许是心情,又在这末尾,自由发挥,续了几句祭文。
那时候,本来官面上的场合如此不守规矩,哪有你突然说话的份,这官员自觉失言,一时惶恐不安,谁晓得在当时,却一时传为了美谈,便是连天子,也都对此极为嘉许,甚至下了旨意表彰。
到了大明朝,倒是没有出过这样出格的事了,可是大明在礼教上,对大宋推崇备至,某种意义来说,虽然没有人实践,可是这种情况,却都是大家默许的。
只是大家都墨守成规,生怕成为众人的焦点,所以没有出格而已。
而朝廷,对这样的事既不支持,也不鼓励,因为虽然是美谈,可要是鼓励一下,人人都去效仿,到时非要引起乱子不可。
此时又是一阵礼乐之声,只是比之先前简短了许多,大家便已猜测到,这是祭祀先贤开始了,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而在庙内,先贤们一个个祭拜过去,最后,也终于到了朱夫子这里。
朱夫子的铜像下,礼官拿出了祭文,这份祭文,并没有什么出格之处。
“岁次丁丑……大哉吾师,肇启鸿蒙,修德创始,韶德懿行……”
从礼部的撰文来看,这一次对朱夫子的祭文显然给足了朱夫子的面子,其中大哉吾师,更是刺瞎了所有王学门人的眼睛,不过天下读书人本都是程朱的门生,说是吾师,谁也说不出二话,只不过现在王守仁乃是主祭人之一,就显得值得玩味了。
这时候事师,讲究的是恭顺和敬服,也就是说,恩师是万万不能违逆的,朱夫子既是吾师,也自然而然,是你王守仁的恩师,你身为门生弟子,不发扬先师之学,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便是欺师灭祖,罪莫大焉!
至于其他王学的官员,听到这段祭文时,也都不由皱皱眉头,不禁看了礼部尚书费宏几眼,可是这心里,却不免有些嘀咕。
………………………………………………………………………………
基本每天都要开会,码字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只能通宵码字了,唉,总算码好了,大家没什么必要真心别通宵,很伤身体,特别是这么冷的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