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8章魏博弈
深秋的渭河之上,波澜不惊,一片明媚,站在渭河岸边,若是视力稍佳,便可以看到渭河对岸的一举一动。
然而深秋时刻,却也是天气最为奇特的季节,往往早间清冷得让人不得不披上棉袄,而午间的时候,却是烈日高照,让人不得不穿上袒胸露背。
正是这个处于夏冬之间,两个极端季节的过渡期,这才有着无限的可能。
楚军大营里,一个身高七尺,身材略显单薄的将军,站在临时城郭之上,眺望着对岸的江口。
此人脸色黝黑略显蜡黄,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就是这副大众的脸,却是楚国许多人崇拜的存在,因为的半身戎马,足以堪称为传奇。
弱冠之年,便驰骋疆场之上,勒马为将,勇猛异常,成为最年轻的的游击将军。而后更是以傲然的身姿,立下汗马功劳,得到楚国皇帝楚三江的欣赏,将楚国的二公主许配与他,并封为镇西候。
那时候,他才三十而立,能够在三十岁封侯的,古往今来,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此人便是魏博弈,他这个人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是一个喜欢博弈的人,正是他那般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敢拼别人不敢拼的,这才能够在三十岁这样的年纪,取得如此封侯的成就。
不过此人并非是莽夫一个,他的博弈,却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赌博,而是说此人胆大妄为,往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因他这个性格的原因,当初楚国皇帝楚三江,起初对于他侯爵的封号,并不是‘镇西’,而是‘铁胆’,不过后来西境一直都是楚三江的心病,他雄心勃勃的扫平了西边,统治整个大陈国以西的土地,成为天下除了大玄王朝之外,土地最为多的第二大国。
但是楚三江的心可不仅仅这点西部大地就能够满足的,他的野心是整个天下,而西境便是首当其冲的存在。
并非是因为楚国入主中原,非得通过西境不可。与楚国接壤的,还有小国夜郎、南夷、蛮国等等,但是这几个国家都在大陈国之南,地处偏远。
而西境则是一块战略要地,进可以成为进取中原的大本营,退可以以此为缓冲地带,退守渭河之外,守护者楚国本来的地域不受威胁。
楚三江正是看中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故而才会对于西境耿耿于怀,徘徊了十来年的时间,虽然遭遇到了大陈国的强烈反抗,但是依然没有放手的意思,在他的心里,西境就是一扇通往自己图谋天下霸业的大门,不打开这道大门,一切都是空谈。
故而镇西候这个封号便出现了,魏博弈英勇善战,往往能够出人意表的动作,令楚三江颇为欣喜,故而将楚国东部大军完全交到了魏博弈手中,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完成没有完成的东西。
只可惜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楚国出了魏博弈这样的人才,但是大陈国也有着归青萍的崛起。
若是认真算起来,归青萍在领军作战、谋略算计等等方面,都与魏博弈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物。但是归青萍却有着魏博弈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士气,以及西境大军拼死的决心。
这些年,归青萍与魏博弈交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双方都是旗鼓相当的存在,魏博弈胜在手段上和谋略上的高超,而归青萍,却是以军队拼死一战的士气与之持平。
最让魏博弈佩服的是,归青萍竟然能够让渭河岸边的大陈国的百姓,也成为她的眼线,这可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事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黎民百姓眼中,他们不在意到底是统治,也不在意自己被征收的粮食落入谁的肚子里,他们只希望能够守着一亩土地,半亩良田,有隔夜之粮,有粗布麻衣,便已经满足了。
至于什么国界之别、什么气节高风,都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而归青萍竟然能够让西境百姓如此拥护,纵使魏博弈身为她的对手,心里也是极为钦佩的。
但是这一次,却是与以往不再一样,以前有着大陈国的后盾,楚国攻打西境,还是有所忌惮的,毕竟是渡河之战,隔着天堑般的渭河,即使能够攻过去,也很难在后续之上补充接济上来。
而这一次,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大陈国内乱了,南王归介伊篡谋夺位,杀死大陈国皇帝归于朴和太子,掌控整个京城,大陈国虽然有些人归附了归介伊,但是有些人却是表里不一,人心不齐。
而这西境,更是身为公主的归青萍直接杀回来,以手段从新掌控在她的手中。那么事情就已经很明朗了,归青萍与归介伊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换句话来说,西境其实已经算是脱离了现在的大陈国了。
现在攻打西境,再也不是大陈国下的西境,而是一个独立的西境,不需要顾忌其后的任何支援,只要将西境十万大军击溃,那么西境便会成为楚国疆域的一部分。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魏博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一支劲旅即可,一路冲杀下去,打击西境大军士气,同时以楚国大军渡河压境,让整个西境处于草木皆兵的巨大压力之下,他就不想,归青萍有何能力再来抵挡自己。
“启禀侯爷,军师求见。”
魏博弈回过神来,摆手道:“让他上来吧!”
“是……”
不一会儿,就见一个身着清白相见的太极道袍的老者走上来,老者手里捏着一把浮尘,三缕文人胡子,略显花白,束发也黑白相间,看上去犹如一个超然出世的隐士高人,一副仙风道骨般的云淡风轻。
此人便是此次楚国东征大军的军师陈天远,来历颇为神秘,一直辅佐在楚三江身边,颇受器重,位居楚国国师的高位之上,智囊般的人物,而这次,楚三江将之派遣而来,足以看出楚三江对此次东征的前所未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