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记住坏蛋,,如果是uc/浏/览/器可能会转/码,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阅读。
(起点《四面墙》书评区)
出国多日,一直惦记的就有《四面墙》,今天看得爽过了瘾,感触很多,时间关系,就先说说《四面墙》出版的问题。一直以来,书友们在谈论《四面墙》内容文风等等同时,也在谈论该书的出版,大都觉得目前出版或许有些难度。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有些沮丧,哥们儿的心中又是何等打算。现在我想通过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所谓“地下文学”或者“抽屉文学”,和朋友们探讨一下《四面墙》的未来。
“地下文学”也好,“抽屉文学”也罢,我都用来指那些写出来后不能及时发表的作品。包括两类,一类是属于书信、日记、札记、随笔等作者不想公开的私人性的文字;另一类就是指文学创作,但由于某种原因作家当时不可能发表其创作,只好放在抽屉之中,在若干年后才能公开发表。《四面墙》或许属于后一范畴,当然我也希望她能早日杀青付梓,和众多的读者见面。但说实话,我并不乐观。下面言归正传类比一下众多的曾经地下蛰伏的文章。
建国以前的就不说了,太沧桑。陈寅格先生在1949年后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此外有《柳如是别传》等巨著。在当时无望公开出版,陈曾自谓“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这仅仅是当时众多文人的代表,40年代末中国政治体制的大变革也造成文化发展上的革命性裂变。但能说这类文学作品就没有价值吗?显然不能。然而当时它却出版不了。
1955年之后,以胡风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小说家和思想家被剥夺了正常写作的可能性,即所谓“胡风集团”(不展开了)。但今天我们看胡风、绿原(《又一名哥伦布》、《面壁而立》、《自己救自己》)、曾卓(《凝望》、《有赠》、《醒来》)、牛汉、彭燕郊等人的诗作;彭柏山的长篇;张中晓的随笔札记,绝对是叹服他们的功力。在当时歌舞升平之风盛行时,这些作品刚正不阿,是那个时代难得的纯洁和锐利的典范。然而,他们当时也出版不了。
1957反右,冯雪峰、丁玲、姚雪垠等等众多作家的作品,就说《李自成》吧,都没法出版。1966年开始的“文革”,可能除了样板戏和《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外再无其他了。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后来得见天日的大作车载斗量数不胜数(我就不一一罗列)。但当时同样出版不了。
一个时代有它特有的印记,《四面墙》通过网络和我们见面了,让我们走进了墙里,了解了墙里的世界:鲜活的,残酷的,但却是真实的世界。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弱肉强食、侍强凌弱,但也有不平、无奈和黑暗。而哥们的文笔(我实在想把那些万能帖子引用过来,但怕怕书友们拍砖头,索性就不说了,哥们儿的文笔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在出版审查依然较为严格的今天,我们可能不会太乐观,但即便不能顺利出版都丝毫不能损毁《四面墙》的声名。青衫落寞1-8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