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入宫劝谏
二人嬉戏半日,待房遗玉回到魏国公府,天幕已然降临。
房玄龄也已归家,房遗玉则问起他吐蕃一事。
房玄龄闻言颔首赞道“玉儿所言不错,那松赞干布着实非凡,气魄过人,文采更是出众,他亲书一封长达万字的和书,有心悔改,望与大唐和平相处。”
“你们难道答应了?”房遗玉脸色古怪。
房玄龄闻言愕然“不答应又能如何?大唐重心向来于西北之地,打通丝绸之路,富裕子民生计之余,更能强我大唐国力。”
“吐蕃地处偏隅,非我大唐目的所在。日后只需扶持羊同,制衡吐蕃,西南自可无忧。”
房遗玉闻言直有上吊的冲动“你们怎能这般迂腐?战败之国若想求和,岂能空手而来?这事没的商量,爹,你先等着,女儿这就进宫找陛下去!”
房遗玉出了房府,直奔太极宫而去。
唐太宗正于宫中宴请异邦使团,得报后无法脱身,便命房遗玉去甘露殿候着。
房遗玉在甘露殿待着无聊,便准备寻本书来打发时间,于书架上翻了本《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乃战国时期名将孙膑所著,乃是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著作。只可惜绝大部分皆已失传,唯有些许竹简残篇遗存。
房玄龄书房中也有《孙膑兵法》,却仅有其中十五篇而已,但那区区十五篇便令房遗玉受益良多,不知唐太宗这《孙膑兵法》是否完整。
房遗玉展开书册正文,只见旁侧的空白处标注着无数的蝇蚁小字,定睛一看,认得那是唐太宗的笔迹。
房遗玉心中大为好奇,便仔细翻阅,原来那些小字竟是唐太宗为《孙膑兵法》标注的注释。
心有激动,粗略翻阅一遍,这册《孙膑兵法》仍只有十五篇,仅六千余字,可唐太宗却标注了近乎数万字的注释。
每注释一段,便会引用史上经典战役、用兵实例加以佐证,上至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下至隋唐时期的邙山之战、虎牢之战等等,尽有标注。
先人总喜将文章构述的晦涩无比,极难理解不说,又无标点隔断,且是些无甚营养的大道理,若非拥有超凡的文学功底,能否将其读懂都是个大问题。
可经唐太宗这一标注,这册兵法登时简洁起来,比原文更易读懂,更易理解。
房玄龄见唐太宗短时间内回不来,索性将标注对着原文比照一遍,每读一篇,就对唐太宗愈发钦佩,心中暗叹“叔父于治国之上的成就几已令人忘记他还是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单论军事素养,李勣叔父和侯君集皆难与之相比。”
尤以观至《兵失》一篇时,更是令房遗玉赞叹出声“叔父无愧为千古明君,文韬武略各有所长,果非常人能及。”
“咳咳!”于旁侧忽地传来一阵咳嗽声。
房遗玉闻声大惊,忙回首望去,唐太宗不知何时已然处于殿内。
唐太宗的脸色有些发红,似是羞愧,也似是兴奋,也可能是因喝了些酒,但最有可能的,还是因房遗玉那句千古明君。
要知千古明君乃是后人评价,于大唐自然是无人这般吹捧,唐太宗首次被人这般称谓,着实有些不好意思。
房遗玉心中暗笑,嘴上却问“叔父,您何时回来的?”
“也没多久,见你看书入了神,便没打扰!”唐太宗正了正身子,问道“你看的可是《孙膑》中的兵失篇?”
房遗玉含笑点头“孙膑用兵重机变,字句间,真理无数!叔父于其中注释的道理,与治国相互联系,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唐太宗闻言颔首道“孙膑本是卓越的军事天才,然兵法中却是暗藏治国道理,只是旁人不察罢了。”
“朕如你这般年纪时,崇拜冠军侯,欣赏他那种横扫八荒的气概。”
“双十年岁,改喜张良韩信,重视上兵伐谋。”
“继位之后,朕更为看重孙膑,冠军侯之强,可风骚一时,韩张之强,可纵横一世,孙膑之强,却可百代受用。”
房遗玉闻言深有感触,毕竟这是境界的不同。
冠军侯手段不凡,可将匈奴打的闻风溃逃,然终只是一时输赢。
张亮韩信注重谋略,战之必出奇谋,通常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为汉高祖打下一片偌大江山。
孙膑注重机变,用兵之道也可用来治国,用兵兵奇,安邦国盛,只有随着时间长河做出相应改变,懂得机变才可纵横百代,使得无上帝国,延续千载。
“孙膑主张慎重对待战争,强调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只有以强大武力作为保障,才可使国家安定富强,但他又反对穷兵黩武,指出战争胜利可以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可一旦战败,同样会失去国土。”
“一味发动战争必会导致灭亡,自取其辱,故而必须慎重对待战争,不可不用却也不可滥用。并且孙膑道出经济强国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
“朕对此是万分赞同,故而在征讨蛮夷之余,不忘加强国家治理,避免出现刘彻那般境况。”
唐太宗继续道“既然你喜欢这书,那朕便将它送你,若能对你有所启发,也算是我大唐之幸!”
唐太宗大方的很,直接将书册送给了房遗玉。
房遗玉大喜过望,赶忙收入怀中。
“对了,你这丫头寻朕定不是为了看书吧!想必是为吐蕃而来?”唐太宗心中纳闷,自语道“朕感觉这吐蕃跟你似有什么几世仇怨,令你处处针对他们!”
房遗玉于心中暗道“哪是跟我有什么仇怨,而是跟大唐有着难以化解的仇怨。”
若非因吐蕃是大唐史上的最强大敌,房遗玉也不至于这般死咬着吐蕃不放了。
“叔父先知先觉,侄女却是为吐蕃而来,先前听爹爹讲,叔父准备与吐蕃和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