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国的皇室渐渐的在诸侯的眼中失去了威信。周幽王死后,前太子姬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于洛邑,史称东周。此时王权开始衰落,此时春秋正式开启。
王权的迅速衰落是导致诸侯各国开始明争暗斗的原因之一,各国诸侯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开始放开政权,延揽人才壮大本国实力。从社会舆论上面彻底的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大力促进本国的民生发展。开放学识,教化民众。
社会体制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原本没有政治权利的庶民也可以参加到国家的政治治理之中去,允许议论朝政,同时各诸侯国开始重金招揽香客和食客,促进了各种思想流派的诞生。这为诸子百家的萌生提供了社会前提,原本隐世的方士,也开始纷纷的招收子弟,扩大自己的威望,宣扬自己的流派。同时人口、土地、以及财产民生的问题,开始在各个国家中出现,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开始有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利益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个人利益问题和国家利益问题相互影响之下,各种学说,开始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出现。
平王东迁之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致使王权的威严在民众之中的地位,在诸侯面前的威望变得微乎其微。人们不再崇信天选王权的思想。正式由于民众缺乏了原本的信仰,各大学派开始进行教化民众,个学派的人物,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学说。这一段时期就是诸子百家开始探讨自己学说思想的发展时期。
但是这一些学派之中大多数都是三教九流之辈,人员杂乱,同时宣传的言论也多有鄙陋和浅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的民众都比较相信官方创办的公开性的讲坛。这种讲坛不会出现阻碍君主统一的言论。但是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乏能人异士,也不会缺乏天才,更加不会缺乏先进的思想。思维的禁锢已经被各诸侯打破,允许议政,更加激发了人们的开放思想,朝政都开放议论了,还有什么是不能议论的。此时开始出现游说者,游说者在春秋时期就是各个学派早期的先行人物。同时游说者的身份也是有很多种,一种是卿大夫的食客,一种是王族子弟的香客,还有就是门生之类的被权利包围起来的人,这一类人基本上就是早期的政治家,但是在这个时候没有政治家的称呼。所以大家都会说是某某某言论的游说者。
而另外一类就是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井的,普通群众,这一些人则更多的是钻研科技,还有一些能够解决民间疾苦问题的能人。也被称之为游说者。但是这一些游说者大都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同时深受民间群众的敬爱。
第三种则是坐江湖之中,却心怀庙堂之事的爱国志士。这一类人大多数都是有着自己的能力,但是又有傲骨不愿意屈服在权利之下的能人。心不为名利,但是志存报国心。这一些人通常会有许多的弟子,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教师,但是又何教师有所区别,因为这些人授课都会分文不取,只为百姓。心怀天下。当然了这一类人也不会缺乏狂热的追随者。狂热的追随者像卫道士一样保护着游说者。
第四种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的存在,因为这一类的人一般都是隐世独居或隐世的门派。这些人长期钻研各种东西。所以在所有的人之中能力也是最为出众的,但是这些人大都不会入世,而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为知识而疯,为自己的道而狂。同时虽然说这些人都是隐世,但是这些人对于周国诸侯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确是了若指掌。在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勘破天机,从天地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力量。所以在世人的眼中一般会尊称为贤人。就是说有大智慧和大能力的人。同时这一些人虽然也被后世归结到了游说者的里面,但是历史总会留下能人的痕迹。这一些人中很少有人会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奔走于市井之间。在周平王东迁以前,这一些隐世高人都是不会入世的,但是平王东迁之后,直接牵动了华夏的气运,原本汇聚的气运被分散在华夏之间,而隐世之人,在气运消散之后便感知到了。
于是乎各大隐世门派开始纷纷入世只为争夺分散到天下的气运。只要拥有了气运,这一些人就能够窥探到上古时期大能先贤白日飞升的机会。超脱物外。
在这种种种原因的推动之下,诸子百家得以迅速的发展。各个隐世门派纷纷派出代表在红尘俗世广收门徒。当然这些门徒只是外围的人员,真正的内门弟子,则会经过重重的考验才会得到成为内门弟子的机会。然后获得隐世门派,或者是隐世大能的传承。
天下在这种情况的推动之下,开始陷入诸侯纷争,天下战事四起。各国密谋不断。在隐世的推动之下。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前进。留下的只是点点残碎古籍。死去的却是百万众生。到底是华夏之幸,还是华夏之祸。一切都只有时间来做评判。众生也只是这一场残酷历史的棋子。历史没有赢家只有延续。然后在多年之后被后人记录。但是当时的盛况又如何是纸上文字能够诉说得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