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朝堂争论的起初诱因是大理寺卿兼给事中萧俨。
大年初七早朝一开张,就有一名赵姓的御史跳了出来,矛头直指萧俨,称此前林枫次被刺案直到现在没有查明凶手,现在,又有国子助教王泰一家被灭门没有丝毫头绪,足以证明大理寺的掌舵人萧俨能力低下,办事不力,应该另请高明。
有人一起头,蹦出来助拳的就多了,枢密副使查文徽率先炮,义正辞严地称灭门惨案不破,金陵城难安,天下亦难安,请求圣上严令萧俨限期破案;国子祭酒、国子博士等国子系人马也纷纷出马,历数王泰的“丰功伟绩”,哭请圣上为“能臣”王泰报仇。
李璟不知道因为什么,坐在龙椅上板着脸不说话。又气又愧的萧俨欲冲去自请辞职,被一旁的礼部侍郎江文蔚死死抓住了。
正在热闹时,又一名周姓御史跳了出来,声称王泰一案主要涉及林枫及其手下魏无缺,依照常理,这两个人嫌疑最大,应该先“请”回来协助办案。
这个御史这么一说,一直站在前面不说话的齐王李景遂眉头一跳,几乎想开口骂人:林枫现在肩负着北上的天大重任,岂能因为这件事回来?
虞部员外郎韩熙载更为不乐意,立刻跳出来接招了:林枫为大唐立下了累累功勋,现在又身负重任独闯北方蛮族,若因为这么点莫名其妙的嫌疑就折返,纯属胡闹。
这下子,周姓御史不乐意了,大声质询老韩,自古以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请问,到底是国家律条重要,还是个人功绩重要?
争论主题到了这里,突然变向了。
紧跟着又有李姓御史跳了出来,直指林枫在与南汉交战中,不顾两国友善邻好历史,将南汉军屠杀一空,更擅入敌境,垒下“京观”,其惨暴行径令人指,有损大唐形象,更伤睦邻关系;更天理不容的是,林枫在楚国擅自与夷族签订夷汉盟约,根本没有请示圣上,同时,乱命楚国大臣,属越权枉为,是损国家名誉而肥个人名望和实力,实属乱臣贼子!
这种指责一出来,朝堂之上稍微理智之人全想破口大骂,照这么说下去,林枫拼命辛苦了这么时间,不但没功,反而是大罪了?!就连一直稳坐龙椅的李璟也大皱其眉。
枢密副使常梦锡、礼部侍郎江文蔚等人先后出阵,痛陈林枫的历来功绩,直斥这样的“风闻奏事”纯属诬陷有功之臣,寒了天下人的拳拳之心,是扰乱朝堂秩序之恶举,请求将这名御史逐出朝堂。
朝堂之上立刻变成了一锅沸粥,到了最高潮处,实在受不了的李璟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留下依然相互不忿的大小朝臣。
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了五天,到了后来,争论主题再度扩大,有御史称萧俨等人在清思殿中闭门造车,诸多拟定的政策脱离实际,非国家之福,应该立即停止。
这下子,主题又聚焦在如何变革身上,争论就更加直接激烈,有位老臣在朝堂上用头撞朝柱,撞得满头是血,哭求大唐即日起安境靖民,冒然变革实非国家之福。
当了五天的旁观者的李璟最后雷霆大怒,声明无论是谁,再争论不休,立刻驱出朝堂,同时限定萧俨二十日内务必侦破灭门一案,最后依然甩袖而去。
此时的北周朝堂,已经从各种渠道知悉了楚国归降南唐的惊人消息,正为契丹骑兵依然肆虐北方、北汉蠢蠢欲动、徐州举起反旗几件大事而大伤脑筋的郭威,头越地疼了,这才知道一国之君风光的背后还得承受多大的烦恼了。
就在此时,澶州节度使柴荣递来了自己的掌书记——王朴的一封引起了整个朝堂争论的奏折。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唐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吴唐新收林枫,锐意变革,野心勃勃,新收楚地,国力积蓄,若放之任之,必成尾大不掉之患……可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其实,这就是真实历史上四年后才会露面的《平边策》,只不过多了关于林枫和楚唐合并等新鲜内容。
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召集了二十几名在朝任职的学士才子,出了《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两篇命题作文,广开言路。其他才子只是泛泛而谈,立足儒家传统理论,讲了一些人人皆知的仁政道理。只有王朴知晓柴荣胸中气象万千,很认真地撰写了内修德政、先易后难外平周边的《平边策》,这也是被后世誉为足以与诸葛亮《隆中对》相媲美的大才之文。
因为林枫这只穿越蝴蝶的出现,才进柴府三天的王朴在闻知南唐新收楚地之消息后,色变疾呼:“周之大敌,莫过林枫!时不待我,须除此子!”连夜挥笔写就这封折子,跪行急奏柴荣。
出生于公元9o5年的王朴虽然四十四岁方才成为进士,但一直以聪明好学著称。晋身进士后,曾任后汉朝校书郎,依附于枢密使杨邠,平时就住在杨邠家里。但这人着实太聪明了,一看朝廷形势,就推测出杨邠这个靠山并不可靠,于是就找了理由辞职回乡。王朴刚走不久,后晋隐帝刘承祐就在舅舅李业等人的密谋下,诛灭了杨邠、王章、史弘肇三大臣的家族和依附的大小官员,只有王朴轻松得以身免。
柴荣被任命为澶州节度使后,立刻着手寻访到一批民间有名之士入幕,王朴即在其中,被柴荣任命为掌书记,相当于柴荣的文字秘书,可见对其之器重。
见到素日以高傲著称的王朴竟然膝行着见自己,柴荣也为之色变,立即听其详述,深信其然,在折子外加署了自己的名字,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东京开封城。
郭威对柴荣向来疼爱,特别是在自己的妻儿全部被杀之后,更是将一腔爱意尽数投到了这个侄子身上,心里早已经将他内定为接班人,自然优先阅读了这个折子,当即深为折子中透露出来的才情所倾倒,命人在朝堂之上将此折子宣读出来。
折子一出,后周朝堂立即争论起来。
一部分从后汉留任的老臣和不少武将对此建议不屑一顾,认为南唐即使得楚,也不堪一击,不会成为心腹大患,而北面辽朝、北汉和举起反族的徐州才是迫在眉睫的威胁。
不过,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土王溥等一干原幕僚人则是极力赞成这个建议,因为王朴的分析太有道理了,南唐正在努力起步奋飞,如果现在不能抓住机会消灭它,一旦其大势形成,必然后患无穷。
郭威早在天雄军中就时常听闻南唐变革的消息,自然也知晓林枫的名字,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向王溥询问南唐变革的由来和利弊。
王溥是后周时代一个天下闻名的奇才——公元948年26岁时考中状元,32岁即升为宰相,42岁就告官还乡,生生就是一个官场“直升机”的绝佳例子。
在任郭威从事时,王溥曾与一帮幕僚私下里讨论过林枫在南唐的变革,他们的最后结论是:林枫的愿望很美好,但现实却更残酷,变革最后会不了了之。
但是,林枫不显山不露水地连续干成了抢才大典、科学院等几件大事,特别是成功谋楚,让王溥他们也有点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结论。
听完王溥洋洋洒洒地剖析,林枫一系列改革的思路清晰地展现在郭威面前:以科技强军,以商业创新,解放农业,吸引人才,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展。
郭威沉吟了良久,挥手止住了殿中众人的辩论,宣布了一系列命令:
着王溥率一干原天雄军幕僚认真研究林枫变革措施,看是否可在后周借用;
选派朝中大臣赶赴南唐,斥责南唐收楚之妄为举动;
着澶州节度使柴荣节制河北各军,合力击退契丹来犯之敌。同时派左千牛卫将军朱宪陪同安国节度使刘词送来的契丹使者回返辽国,向辽陈述改朝换代的缘由,并赠送大批的金器、玉带给辽国国主;
着晋州节度使王晏积极备战,严防北汉越境来击;
着郭崇雄领七千骑兵南下徐州,快平定徐州叛乱。原留右都押衙巩廷美、元从教练杨温定斩不饶。
后周庞大的战器迅转动了起来。
身上海上的林枫浑然不知自己再度成为北南朝堂的漩涡中心,因为他自己也一下子闯入了现实中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