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与他的结拜兄弟布劳恩依依惜别后,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潜入到一百公里的默默尔地区,那里是纳粹德国的另一个秘密试验基地——瓦格纳博士主持研发滑翔炸弹,简言之,就是在普通炸弹上加装制导系统,成为导弹。为了保密,德国人将其称之为“空中鱼雷”,其实叫“空中雷人”还差不多。
德国在战前就开始秘密研究可制导空对舰武器,用来对付强大的英国海军,其中比较成功的有两种:hs293和x-1(非动力无线遥控炸弹),它们都采用无线电指令控制,可以搭载在德国空军f200“兀鹰”重型轰炸机和do217中型轰炸机上进行空中投掷。
hs293外形像一架小飞机,用腹下一台可工作10秒钟的小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为动力,最大速度926千米,射程5海里,总重1045千克,其中战斗部装炸药295千克。
1940年12月17日,hs293在佩内明德发射成功,一架亨克尔he-177重型轰炸机将使用陀螺仪的hs293在波罗的海上空投放,导弹接收机按照轰炸机操纵员发出的无线电指令不断调整方向和高度,最后“轰隆”一声击中目标。从此,世界进入了导弹时代。
1942年春天,一个阴雨靡靡的早晨,元首突然来访。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厂房、实验室,不厌其烦地与研发小组成员商讨技术问题,并提出将电视运用到制导系统的大胆而内行的设想。到了盛夏,新一代的导弹试验成功,被研发小组命名为“阿道夫号对舰导弹”。不过,元首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他不愿意让阿道夫与军舰同归于尽。
新一代hs293采用了电视制导技术,在弹首加装了电视摄像头,用无线电将图像传回载机,使轰炸机组可以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攻击。这种导弹的特征是安装在尾部用于视频传输的八木天线和弹首的摄像机整流罩。显然,这是划时代的设计,是航空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
在为期一周的秘密视察中,希特勒还针对德国科技工作的无序状态,成立帝国军工科技委员会,下设各个攻关小组,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奖罚制度,把新武器研发工作纳入有序高效的轨道上来。元首让他的拜把子兄弟担任火箭攻关小组组长,统揽v1、v2及hs293对舰导弹项目。
1942年4月23日,希特勒正为慕尼黑动乱忙得焦头烂额,一个神秘的客人前来拜访他,同时捎来了布劳恩的一封亲笔信。此人是布劳恩的助手,他此行的目的是向元首报告,以布劳恩为首的导弹研发小组经过一个月的摸底排查比较权衡,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试验场:伊卡里亚岛。
伊卡里亚岛是希腊在爱琴海中的岛屿,面积250平方公里。位于爱琴海东南部海外,斯波拉泽斯群岛的南端,希腊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为兵家必争之地。
伊卡里亚岛原为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拜占庭时代又被作为禁闭犯罪高官的流放地。中世纪时成为法国殖民地,圣约翰十字军团也来过这个岛屿,后被土耳其人占领,将这里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再后来一直归属于奥斯曼土耳帝国。1913年,土耳其与意大利爆发战争,这个弹丸小岛不愿意当三姓家奴,玩了一把独立的游戏,并煞有其事地发行货币和邮票。当然,这个伊卡里亚国完全是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恭敬自己的,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拿它当根葱。直到三个月后,害怕土耳其重新占领,于是玩弄了个把自己出租100年的小把戏,主动投靠希腊。
三十年代德国崛起后,岛上的居民天天闹着加入奥地利,成为奥地利的第十个联邦州。因为奥地利已并入德国,加入奥地利也就加入了德国。而随着希腊被德国占领,伊卡里亚岛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派出代表团到德国求见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当面要求加入德国。只是他们的热脸贴到冷屁股,别说外交部长,连里宾特洛甫的女佣人都没见到。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岛上居民日思夜想而不可得的事竟然在一夜间好梦成真。布劳恩看中了这个岛屿。给元首的信中,他详细解释道:“我的元首,我走访了五十六个岛屿,最终选择这个地方,理由有三:一、这地方居民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非常淡薄,属于有奶便是娘的势利眼(原文如此),因而没有反叛之忧。二、伊卡里亚岛人一直认为,这里是世界最早的飞机发祥地,并以此而自豪。在岛的南港口还竖立着一座高17米的纪念碑,由该岛出身的雕刻家尼古拉斯在基石上镌刻着‘一个人掉下来,千万个人飞上去’这样一句话。因此,在这里搞火箭是上帝的旨意。三、岛上的高山挡住了强烈的海风,使得背风的一面海滩有相对更宁静的港湾,是发射火箭的最佳场所。同时,岛内有一座放射性温泉,便于元首秘密视察时享受。”
元首后来才知道,布劳恩并没有把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写在纸上。他发现伊卡里亚岛上的居民长寿,是世界上老人平均寿命超过100岁的四个地区之一。于是,德国火箭之父变成生物学家,研究了整整一个礼拜的长寿之秘,找到岛屿上盛产寿星的原因:当地人大量吃本地的野生绿色植物;常年喝岛上独产的几种药茶;每天饭前喝一杯自产的深色红酒;泡温泉;定时午睡;岛屿山多坡陡每天爬山锻炼身体。
布劳恩博士兴奋异常,便动了心思:自己常年在外搞科研,一住就是大半年,如果选择这个地方长住,就算不能长生不老,将来也能捞个寿星当当,何乐而不为呢?
此后,在当百岁老人的前景鼓舞下,布劳恩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马尔他战役前,他已经拿出了样品:四枚重新改装的v2液体火箭围拢着一根全长63米、重1764吨、直径达到6米的超级弹柱捆绑在一起,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运载火箭。火箭仍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只不过液氧和甲醇燃烧加速,为的是增加爆发力。四枚火箭先垂直上升到三千米高空,然后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依靠四枚火箭中相应的喷嘴角度控制方向,追踪到敌人的机群周围后爆炸。
有一天,元首把布劳恩博士叫到东线,他先是埋怨布劳恩的火箭太小,接着神秘地说,海军部刚刚研究了一种无线电近炸引信,非常先进,他考虑运用到火箭上。
“什么?无线电引信?”布劳恩博士叫喊。连他都不知道这个物件,让元首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他可以给这些鼻孔朝天的臭知识分子当回教授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飞行员不断向美国军舰发动亡命袭击,令日本武士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美军的大口径舰载高射炮效率惊人,很多时候炮弹并没有击中日本战斗机,但那些炮弹尤如神助,偏偏在经过日本飞机身边时炸开。
第一次珊瑚海战役中,日本海军吉星高照,缴获了一艘美国炮舰,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炮弹装备着一种全新的引信:无线电近战引信。才疏学浅的日本科学家研究了半天,仍然一头雾水。小日本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己破解不了,还不愿意向德国师傅虚心请教,白白耽误了一段时间。多亏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利用与日本同行探讨奇袭巴拿马运河的机会,从海军省的一个醉鬼跟前套取了好多机密,其中之一就是缴获的美国炮弹引信。
大家知道,二战时期的单翼飞机速度快,非常灵活,传统的高炮已经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嘴了。几百人操纵几十门高射炮忙活上大半天,把几千发炮弹打出去了,热闹倒是热闹,可战果羞得说不出口——几千发炮弹才打下了一架飞机。其实这不是炮手的责任,而是炮弹严重落后,炮弹要恰好打在飞机身上才能爆炸,跟大炮打蚊子好不了多少,又好比中国的义和团拿着大刀向机枪冲锋,结果当然很悲摧。
后来,英国人开了窍,可能受深水炸弹的启发,在炮弹上装上了定时器,只要炮弹发射到飞机的高度,不管打没打到飞机,炮弹自行爆炸,横飞的弹片和冲击波也能把飞机揍下来。想法不错,听着也挺象回事,就是不好掌握:高度机动的飞机一会儿上窜一会儿下跳,偏不让你在地面上从容测量高度。
还是美国人厉害,不服不行,在德国进攻法国的时候,他们根据无线电波的“多普勒效应”成功研制了无线电近炸引信,这种引信主要由振荡器、无线电收发机、选择放大器、电子开关、电雷管、电池、传爆药、自炸装置和保险机构等部件组成。其核心部件是装在引信中的微型无线电收发机,该设备接收目标信号回波达到一定频率时(即离目标距离最近时),内置电路即自行点火引爆炮弹。具体来讲,当高射炮弹飞出炮口一定距离后,引信保险装置动作,使引信处于工作状态,振荡器产生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振荡信号,由无线电收发机向外发出,发出的无线电波碰到飞机被反射回来。由于高射炮弹和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反射波与发射波之间产生一个频率差,称为“差拍音频”。
“差拍音频”信号经选择放大器选择、并放大,当信号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就可以接通电子开关,引爆电雷管,从而使炮弹在离目标较近的距离上爆炸,靠弹丸形成的破片和冲击波来毁伤目标。
把这些技术术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无线电近炸引信就是通过发射无线电波,连续测量炮弹与目标间的距离。当弹头刚刚飞过与目标最接近点的一刹那,也就是无线电波测量到的距离从逐渐缩短变成逐渐拉大的一瞬间,无线电近炸引信就引爆弹头。
你瞧,先进吧?只不过由于没有晶体管,也没有集成电路,仅仅靠电子管研制成功的无线电近炸引信体积庞大,只能在15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上使用。所以,希特勒向布劳恩提出在运载火箭弹头上加装这种先进的引信,并不是卖弄,而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布劳恩发现元首的建议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因为那个超级子母弹威力太震撼了。说子母弹是小瞧人家了,应该叫孙母弹,因为要分裂三次:长63米、重1764吨、直径6米、弹体实际上是巨大的火箭发射巢,又叫密集阵,在空中接连发射出几百枚火箭,推力可达3350吨的火箭在几分钟内飞到三十公里以外爆裂,分裂出几千个二级弹体,以每秒300米的初速向四面八方迸飞。这些携弹量几十公斤的二级弹体是真正的子母弹,遇到目标依靠触发引信爆炸,在没有目标阻止的情况下,最远能平飞到十公里外,然后再次炸开。到这个时候,空中乱蓬蓬地飞溅着近十万颗弹片或钢珠。在高空五十公里范围内,别说是一架飞机,就是一只麻雀也会被打中。
换言之,超级炸弹的杀伤力可覆盖几十公里,要那个无线电近炸引信纯属画蛇添足。
1942年7月3日,正在利比亚督战的希特勒玩起了失踪。一架享特尔111轰炸机载着他与鲍曼抵达克里特岛,降落在达斯卡洛伊安尼斯军用机场。
啊,克里特!希特勒感概万千。马尔他战役之前,这里是他的行营。在那个远看宏伟壮观、近看破败不堪的神庙前面的坡顶上,他与冉妮亚相拥相依着坐了一夜。星星与他们相伴,黑暗将俩人笼罩,清冷的海风吹拂着脸庞,偶尔传来远处意大利军舰的汽笛声。也是在这里,他目送着一批又一批的德国空降兵从这里出发,踏上征战马尔他的征尘。三千二百名空降兵,包括空降师长苏斯曼少将长眠在了那片万顷波涛之中。克里特是他成就霸业的垫脚石,也是他与久别重逢的冉妮亚真情与挚爱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