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两个老太太
舍爱莲之风席卷着全师的每一个角落,舍爱莲思想,已成为改造人们思想的太阳。本章节由芗`忖`暁`説`網www。XiangcunXiaoshuo.com提供在那段时间里,舍爱莲精神已成为领导语言表达的惯性,几乎逢会必讲。在举行的各类学习班,要求人人作态。但就在此时,却把一道难题,悄悄地塞进我们的怀里。
这是一个清晨,韩政委终于找到了我们的门下。以几乎严肃的表情说:“现在,全师各单位都在培养自己的典型,我们也不要例外,也得有自己的典型呀!一旦典型在手,工作的大局就不用惹”。韩政委的话,等于向我们下达的又一道战令,因此得登营拔寨,冲锋陷阵了。
在团政治处,主持宣传的共有三人,我是团长的兼职秘书,自然成了团长手中的一只棋子。鉴于山区人才奇缺,韩政委大手一挥,便把两位知青调到了政治处,担任专职的宣传报导员,终于把压在肩上的担子,把其中的部份分解了出去。
为了培养典型,我们倾巢出动了。经过满山遍野的查找,却怎也无法发现一位高、大、全、美的人物,于是有点惶惶不可终日了。那一次,我们到师部听报告,从各团输送过来的典型中,大部分是外表华丽的女知青。他们有文化,有美貌,善于表达,当然成为各级的抢手货。而我们呢?知青本来就不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终于达不到理想。这时,陈小娟终于撞到了枪口上,当我们准备对她的事迹进行归整时,她本人极力反对,并动员大佛团长出面制止,我们又一次无计了。大佛团长的意思是,太年轻,经不起风浪,既然大佛团长如此之说,我们只好就此作罢。在处处碰壁,在走投无路下,终于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那一天,在无意中,一个60多岁的老太婆终于撞到了我们的脑门上。她已60多岁,但不甘寂寞,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职工缝补衣物。看到连队来了许多知青,他们第一次远离家门,生活不会料理。于是,她发现哪位青年身体不适,就把他们拉扯到家里来,帮他们煎药,煲粥给他们吃,就像母亲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知青们因此很感动,并称她为“妈妈”。据连队的介绍,我们上门了,终于找到了她。现巳60多岁高龄的她,驼着的背梁,行走时形成一个“7”字形,人未到时,头已经伸到,老在人们的屁股下面转动着。
“杨大妈呀,你为什么天天为人做好事,而你又从来不对人说,这图的是什么啊。”我们问起她。
“工人天天出工在外,家里的事情我就帮他们料理一下,也没有什么的。”杨大妈说。她表现得平静,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你经常为青年们煲药、煲粥什么的,哪来的米呀?”我们问。
“他们客气,吃得少,用不了多少米。他们年纪小,又远离父母,想起来觉得可怜,于是关心他们一下而已。”杨大妈终于还原了她思想的本意,没有跨大其词。但无法提升,自然达不到高、大、全、美的境界。
尽管通过拔高,达到了高、大、全、美,但以她这番模样,只字不识,就是写好了稿子给她,也无法读。在强调高、大、全、美的年代里,够不上典型,于是作罢了。
这时,有人向我们介绍说f连有一位家属,她利用业余时间,义务管胶十多亩,实属可贵。于是,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那里。这里在水库水的包围下,水陆不通,如果走陆路,只能绕过一个半月形的大湾才能走出去。如果走水路,就得派人划着竹排把你送到对岸。这里的竹排是家庭出行必备。三根大麻竹拼成的竹排,如果是初次乘坐,一旦失重就会滑落水中,造成伤亡在所难免。那年,有一位上头来的知识分子,在返回时,他力邀职工用竹排把他送到对岸。谁知上了竹排后,以尝试一番乘坐竹排的滋味。他水性不行,不会找平行,一个摇晃便跌入水中,一条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过后因此还闹出点事情来。
我们到了连队后,找到了单位领导。据他们介绍,家属姓钟,丈夫早年去世,身边有两个孩子,都成了家。也是一位年过60岁的太妈。她伸手向连队要了一片橡胶林,共十三亩。连队没有给她肥料及一切管理费用,她就到村前村后,收集散乱的猪屎牛粪,施肥、除草,管理等,一律自主地进行,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坚持了数年,从不间断。
“钟姨,你今年多大了?”我们开始对她进行了采访。
“什么?我听不清呀!”她边说,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说。看来她耳聋,听力有问题。
“我问你,今年高寿?”我又提高声调,反复地问着。
“啊!你是说天快下雨了?不怕,我备有雨衣呀!”她答非所问。
我们提高了音量,配合手语大声问地起来后,她才久久地说:“啊,我今年65岁。”说完有点懊丧地低下了头。
“你为什么不好好在家休息,要上山管胶呀?”我们又提高音量地问。了解彩访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心中的思想、感情,是写作的基础。所以,反复地进行思想交流,属于写作的第一道工序,我们正是这样做的。
“哎呀,我家呀就住在办公室的对面,那里乱蓬蓬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她以为我们要去她家坐,于是她说。
“我是说,你这什么不在家里休息,而天天上山管理胶苗图的是什么?”我们在配合手语加问话。
“噢,我天天在家闲着,出来做些事,对国家也是贡献噢,天天闲着在家做什么呢?”看来钟老太,语言不多,句句说在心里,我们不能不为她的精神而赞服。
调查归来,我们只能扫兴而归。因为面对着采访,现在即使再用工,进行怎能样的挖(挖掘)、拔(拔高)、提(提炼)、培(培养、培训)的技巧,也不会达到高、大、全、美的型象。于是如实地向韩政委作了汇报。
韩政委说:“这就是典型,现在就是要采取什么手段,去如何发挥她们在职工中的推动作用的问题。如果要她们上台演讲就没有必要,因为她们没有文化,连听话都有困难。但我们可以把她们的材料整理出来,向全团下发,再由各连队组织职工去宣读,通过对材料的推广学习,去发挥典型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一种办法,何必非要请她们走上中呢?”韩政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摆设,不搞空架子,对我们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指路。
根据团党委的决定,我们采取分工负责的方法,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两份题为《60岁老人的一颗红心》、《橡胶林里闪耀着一颗爱国心》的文章。材料以政治处的名义下发,全团通过职工学习日,安排学习。那时上级有规定,职工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学习,叫做天天读。我们发挥典型的作用,就是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创造。这里没有轰轰隆隆,没有电闪雷鸣,而是稍悄悄地进行着。
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两位老太太终于成明星了。职工们不约而同地找上门来,向两位老人请教,要求俩位老人谈经验。其中有一位女知青,找到了杨大妈的门下。一进门便说:“大妈,你好啊!你不愧为我们知青的好妈妈,我们知识青年从小就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妈妈,你就是我们知识青年的好妈妈!我代表所有的知识青年向你老人家问好,祝你健康长寿!”最后,还把几元钱塞到老人的手里。但老人家执意不要,过后只能通过别人之手,把钱退给那位青年的手中。
那一天,有一位s团的政治处主管张大民,从远路到我们团联系业务。席间,他突然暴出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着实使我们政治处黄主任始料不及。他说:“你们团培养出来的典型,不是老太婆,就是驼背的,难道你们没有人了吗?象我们团呀,典型都是年轻美貌的女知青。她们一站到讲台上,便把会场给镇住了,于是引发了共鸣。紧接着以她可人的口才,便引发出强烈的政治效应,这就是典型的力量呀!”
黄主任连声说:“你们好呀,我们真为你们骄傲。我们团的那俩位老人呀,是从另一个方向为全团做出了榜样,这是实实在在的,是一般人无法代替的,也许与你们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我们实在不想那么去做。”自然黄主任的回答,也是独出心裁的。
听说那位s团的政治处主管张大民,对典型的挖掘很有一套。他们团光是知青,就来了几百人,貌美者众,怪不得招来了那么多犯罪的案件。光由师部出面查处的男女关系就不下于10起。听说有几位团级领导,就是因为男女关系被拉下了水,其中有一位就是团政治处主管。他们培养的全是年轻貌美的女性,相信他们是卯足了功夫的。
这是一次全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汇报会,中心议题是紧紧围绕培养典型为中心进行,各团的政委与团长参加。那时,政委与团长的职责没有绝对划分,只要涉及到全局内容的,都得参加。
a团,培养典型两个,女,知青,芳龄22、23,职务:橡胶管理;
c团,培养典型俩个,知青,一男一女,芳龄25、23,一位从事养猪业,一位从事苗圃管理;
k团,培养典型俩个,一位知青,一位本场职工子弟,均为女性,芳龄21、24;
h团,培养典型俩个,女,芳龄65、63,均为职工家属.。
坐在一旁的大佛团长在静静地听着。他开始越来越感到不是滋味:各团培养的典型,知青占了70%,而75%均为女性,芳龄都在25岁以下。这是偶然,还是现实呢?我们团的那两位老太婆就不应属于典型之例吗?
在会上,针对典型挑选的条件,一度争论不休。到底是否需要把年轻貌美列入选择的条件?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说,典型是同类的代表,目前知识青年居多,挑选了一定比例知青,对于稳定知识青年队伍非常必要。有的认为:典型就是一道风景,一定的貌美可以驾驭现场,容易引发轰动效应。
坐在一旁的韩政委与大佛团长,静静地听着每一位的发言者。开始时,他一言不发,最后大佛团长突然挺起了腰杆,看来他已胸有成竹,于是他终于要发言。他说:“我们之所以需要培养典型,是要发挥典型对工作、对思想的引导与启迪作用。靠什么去引导呢?就是典型的思想,是崇高而伟大的品质,而不是美貌。如果是美貌,就是在那里选美,而不是培养典型了。我们不要把典型的培养推向不正常的轨道上。我们团历来人才缺乏,年轻美貌的人才少,也许是我们的一个劣势,但我们不会执意去追求这个美点,我们实在做不到,同时也不想这样去做。我们团培养起来的那两位老太太,她们的思想品质驾驭了全团,驾驭了职工的思想,我们一直为她们而骄傲,她们不愧是我们团的一面旗帜。”
大佛团长的发言,有赞成,也有反对,但最终持反对意见的毕竟是少数。大家的意见是,典型主要是看是否对工作的大局发挥启动性作用为标准,而不是什么身份与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