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深入节目内容
4月10日的主题是谈零售业的情况。请来了两位做零售的CEO。一个做面包的,一个做香皂的,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词儿:“面包”,“香皂”,还要复习学过的“多少钱”。
在节目开始前,主持人对我说:今天你会提前进演播室,介绍完嘉宾,节目开始引出零售业的主题后,你来谈谈零售业在中国的情况。
我谈了三点中国与英国的不同之处:一、价格策略,用吉祥数字8来订价的艺术;二、老白姓在菜场讨价还价,中国人不仅在商务场合谈判,在日常生活里也谈判,讨价还价,争取对双方有利的好价格。三、圣诞大降价和季节大降价并不是中国的传统市场推广策略,但近年来在很多大城市,中国人学习借鉴西方的营销理念,也开始运用这些市场推广手段了。
在下半场节目结束前,我教了面包,香皂和多少钱。大家学得很带劲,因为跟他们的工作很贴近。我夸奖他们说得准,说得好,大家充满了激情,节目里充满了笑声。
节目结束后,面包公司的CEO在走廊里对我说,明天就教他们的员工说“面包”。
这第八次节目,初步实现了我与杨宇时先生共同制定的策略:不仅仅是在节目里说几个中文词组,而是要超出他们对中文教师的期望,涉足商务内容,为听众带来智慧层面的启发。
从三分钟到五分钟,听众喜欢中国话
4月17日,这次的嘉宾有出租车公司的CEO,给我的命题作文是:谈谈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去中国出差如何坐出租车。坐出租车需要学的中文。
如何谈得有深度呢?我拨通了远在北京的我的良师益友和策略顾问杨宇时先生的电话。他的指点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带给英国听众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传递出中国人的自豪。
在第一部分介绍文化:出租车在中国生意很好,发展很快。介绍了中国出租车的价格,与伦敦相比便宜很多。
目前中国一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50个。市场经济发达,人们坐出租车出门办事,同时也是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产阶级上下班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中国,坐出租车也很方便,比如在北京有八万辆出租车,在上海有超过五万辆,人们在路边等出租车,随着GPS定位系统的技术的推广,很多大城市在交通高峰时间,呼叫预定。
然后教最重要的字“去”
主持人说在上海去商业街怎么说?“去南京路”,上海的南京路和伦敦的牛津街一样是最著名的商业街。
下半部分的节目里,问我如果去北京,办完公事去长城看看怎么说?“去长城”,主持人先跟着我读一遍,然后嘉宾们也跟着我读一遍,所说:你们说得真好,中国出租车司机能听懂。
主持人说:我们再复习“多少钱”,他说得很好,我马上说:“你说得太好了,你的进步真快。”
主持人听到表扬,很高兴,继续问我:“在坐的这些CEO们出差的报销很豪华,要收据如何说?”
“车票”
“没有一长串的礼貌用语在前面吗?”我知道英国人习惯用请呀什么的。我说:“车票”两个字就行了,中国人讲求效率,而且对初学者来说,不用说太多,关键词能沟通就行了。
大家听了很是受用,对中文充满了热爱。用简单的两个字,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还不用自卑于自己词汇的贫乏,因为这是“讲求效率”的说法。
在节目里,出租车公司CEO有很多关于中文拼音与西方语言不同的问题问我,由于时间紧,马上要进入下一个环节了,我说:“这另外安排时间来教他。”主持人跟嘉宾开玩笑地说:“你怎么把我的工作接过去了?”
节目结束后,这位嘉宾又忍不住在走廊里与我探讨起来。他们马上要转战楼上上电视节目,匆忙间告诉他我很愿意为他上中文课继续探讨。从中我可以看到,这个节目在短短的几份钟内,引起了参与者对中文的兴趣,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目的之一。
第二天,BBC已经把昨天的录音放在网站上了,我把两段节目加起来,超过了五分钟。从原来的三分钟,增加到五分钟。从原来的几个中文词汇,转变到根据每期嘉宾和主题的内容来设计中国文化和词组,使中文部分与节目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看到了进步。向杨宇时先生汇报,感谢他对我的指点和帮助。
主持人告诉我:下期节目的主题是威廉王子的婚礼,让我好好准备。在节目结束后助理导演送我出BBC大楼时,我对她说:下次节目“我爱你”是必须的。
她说“你怎么知道的,刚才节目中有听众在网上发来信息,问中文的‘我爱你’怎么说?”是吗?我为听众对学中文的兴趣而感到高兴。
听众喜欢这个节目,在黄金时段从三分钟增加到五分钟,这是一个进步。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做完电台的节目后,也和嘉宾们一起,步入BBC电视直播室的大门。
其实,我早就在为这个目标做铺垫了。每次去做节目时,都穿着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服装,典雅而有特色,很上镜吧。还加大了去健身中心做瑜伽和游泳的频率。而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提升节目的内涵和价值。
作一位秀外慧中的中文教师,推广中文,宣传中国文化,力争做到“说的比唱的还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