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酒吧就在我家不远处,落地的玻璃墙紧邻绿洲河湾。
星期一晚上7点,大家渐渐聚集到酒吧。上到二楼,这里空间很大,一个大电视悬挂在墙上(英国酒吧必备的看球工具),一张台球桌,没几把椅子。老朋友辛迪也来了,还有许多平常见不到的邻居,有一百多人。呵,大家心真齐。站着的人们中,有很多西装革履的,伦敦的新金融中心金丝雀码头就在河对岸,离这里只有一个地铁站的距离,平常忙着加班的上班族也都赶来了。我还看到了一个中国小伙子,感到很亲切。
首先,发起人站出来,自我介绍:“我叫马丁,很多人可能不认识我,我家也住在河边,我是这个小区的居民代表,区政府准备开发河湾用作商业用途,马上就要进入到实质性的最后决策阶段,大家都是住在河畔的居民,你们知道这个消息吗?”
我从来不知道这个松散的居住区还有居民代表,英国不像中国,没有居委会,教堂的牧师起着居委会的一部分作用。这位居民代表在居民的切身利益遇到威胁时主动挑头召集会议,其勇气令人敬佩,真是及时雨啊。
会议发起人马丁先向大家介绍事情的基本情况:
明年来伦敦观看2012奥运会的人,将通过海陆空一起汇聚伦敦。很多人从临近的国家驾船来,船只需要停泊的港湾。而据闻伦敦奥运会期间的宾馆费用将成倍地上涨,且供不应求。如果这些驾船来的人能够住在船上,将为他们解决住宿问题,这就要在河岸上建一系列的厕所、浴室和厨房等生活设施。由此,当地区政府可以收取可观的船舶停靠及住宿费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伦敦人热情好客,我们不反对奥运建设。我们深明大义,不怕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奥运会。如果这个项目只是用于奥运会期间,我们没有任何意见。但问题是:奥运会之后,这些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建设的设施将作何用途?
投入这么多,政府不可能只做一次性用途的,因为就此收取的船舶停靠费远远不能支付这个项目的建设支出。区政府的计划是:奥运会后,将这个项目交给一家德国公司来管理营运。这片水域将用来建设水上船舶宿舍,供大学生居住,政府则收取租金用来创收。
而这对我们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意味着什么呢?
建水上宿舍,此片水域上将长期停泊可供住宿的船只,作为大学生宿舍。大学生精力旺盛,势必非常吵杂,英国大学生的喝酒问题由来已久,非常严重,若是他们喝醉了大声喧哗,附近居民就别想有宁静的晚上了,噪声将严重影响睡眠。而且由此而产生的垃圾、对水的污染、治安问题等等,对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将带来消极影响。还有天鹅、鸭子、海鸥都没有了栖息之地,帆船也没有地方划了。我们喜欢水上运动,我们要自然的生态环境。
居民代表马丁介绍完。大家都很安静,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群情激愤,也没有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和大声喧哗。
接着轮到区政府的官员讲话:
我们区政府按照政府对于建筑环境改造立项制定的规章制度,已经走了规范的程序。我们已经在离河湾方圆100米的半径范围内对居民做了走访和调查,并收集到了很多调查问卷,作为项目论证的依据之一,被调查的对象都支持伦敦奥运会,对这个项目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居民代表马丁说:我听到圣三一教堂边的一个酒吧的人说了,他接受过你们的问卷调查,但他们离河边很远,将来的噪音对他们一点影响也没有。他们当然没有意见了。他转而问我们:大家有收到问卷吗?一百多人齐声回答:NO。
今天来的人,都居住在半径5到10米内围绕河湾的建筑里,窗口正对着河湾,他们都是这个项目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人,可他们对这个项目一点也不知情,你们收集的调查问卷代表了真正的民意吗?
马丁接着说:今天你来到这个集会,你看到了这一百多名居民代表在这里,这些人的意见代表了真正的民意。
政府官员哑口无言,很是尴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依据制度走程序,100米的半径内可以是1米,也可以是99米,这些政客的小伎俩,在老百姓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质问下,真是不堪一击。
接下来的问答时间,居民向政府官员提问题。问答结束后,政府官员说他回去会向领导汇报今天集会的情况。马丁说:希望区政府能够重新调查,了解居住在离河湾10米之内的居民的意见。我们会在会议结束后现场收集他们的签名,汇总交给你们。
会议自始至终,大家都很冷静,一百多人没有人大声喧哗来表达反对的呼声。这令我再次见识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他们表示反对的行动是:有人主动站出来当领头人,酒吧免费提供集会场地,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到这里,请区政府的代表来向大家解释,听取民众的呼声。而这理性的无声的力量,似乎比吵吵嚷嚷更具威力。
接着,马丁在宣布会议结束前告诉大家一个为此项目而专门建立的网站的地址,网站名叫做“拯救绿洲河湾”(savegreenlanddock.co.uk),大家可以登陆了解最新情况并发表意见。下一步会通过电邮和信件的形式向大家通报最新的进展情况。临走前,人们排队在反对信上签名,这是一个表格,包括姓名,地址,电邮,电话。
我在表格上签了名,把带来的广州的好朋友主办的《弄潮》(《WAVE》)杂志拿给马丁,翻到《泰晤士河畔的社区生活》那一页,马丁看到英文标题和照片上熟悉的风景。
我对他说: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拆除了很多老建筑,牺牲了很多自然的生态环境,现在很多人在反思其利弊。伦敦对建筑及居住环境保护得很好。我特别把绿洲河湾写进了文章,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向中国的建筑界介绍英国的先进管理理念。你看看这些照片,红色的就是河湾尽头通往购物中心的老吊桥。我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马丁说:“这太好了,可以把这本《弄潮》杂志留给我吗?我拿去给区政府的人看看,这是表达居民态度的很好的佐证啊。”
我说:“当然了,从国际的视野来看这个问题,中国人正在学习和借鉴英国保护居住环境的先进做法,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而非抱怨和谴责)带给区政府官员一些启发吧。”
尾声:
两个星期后,我收到了一封发自区政府的信,表示居民的意见已经转达到了。他们正在讨论研究。2012年1月份,我同时收到了信件和电邮,通知我们:这个项目正式被取消了。
2012年8月奥运会在伦敦成功召开,附近的居民看到绿洲河湾停靠的船舶增加了很多。驾船人上岸投宿宾馆。停船,住宿,看奥运,什么也没耽误。
现在,每当走在绿洲河湾的岸边,我对这自然美丽的居住环境徒增珍惜之情。在商品社会的巨大冲击下,这里也不是世外桃源。政府发展经济如何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小区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督促政府官员倾听老百姓的呼声,严格项目审批程序,成功地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美好的居住环境得之不易,维护和保持更为不易。绿洲河湾居住环境保卫战的成功,老百姓的努力不容忽视。我带去的《弄潮》《WAVE》杂志及其中的文章《泰晤士河畔的社区生活》是否也为赢得胜利贡献了一颗小小的子弹呢?《弄潮》杂志是中国建筑界看世界的一个窗口,它也为世界从中国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开启了一扇门。
泰晤士河水源源流淌,带走了居住在两岸的人们多少动人的故事。在此捕捉一朵小小的浪花,与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