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是谢光处斩的大好日子,百姓将刑场周围围的水泄不通,伸长了脖子想看到为非作歹了这么多年的谢光被斩首。
楚弯弯正襟危坐,严肃地看着刑台,天空是灰蒙蒙的,乌云蔽日,大风吹起经幡在空中翻腾。
谢光被押上来的时候仍然脖子硬着,大声叫骂。
“你敢杀我?我爹不会放过你的!安南郡主你敢得罪谢家!”
死不悔改。
楚弯弯心下冷哼,突然对着他开口了:“谢家?”
周围人都安静下来,大家都看着楚弯弯想说什么,她却笑了,笑意却未达眼底。
“忘了告诉你,你爹今日也来了,左右时辰未到,不如让谢老爷子来为你送送行?”
楚弯弯说完,示意将那边的谢家老爷放过来,谢光一见亲爹,即刻爬到他父亲脚边:“父亲!父亲救我!”
他爹怎么会不想救他,这三日,威逼利诱,他该做的都做了,可是这个新来的郡主却是个硬核,完全不为所动。
一看儿子,谢老爷再也忍不住了,直起身冲着楚弯弯:“我谢家世代在这庐苏城里为官,郡主,你当真要得罪吗?!”
楚弯弯不怒反笑:“谢家?”她站起来,慢慢走到刑台中央,指着周围的人群,“你看看,你看看周围人看你们的目光,憎恨、厌恶,他们都是被你们欺压的百姓!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瘦骨嶙峋,他们生儿子就要给你们为奴,生女儿还要给你们糟蹋!就只因为他们是平民!”
楚弯弯慢慢逼近谢光,红唇轻吐:“王权贵族,便能草菅人命吗?”
一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楚弯弯这句话震慑住了!
郡主居然如此说!这对长期被奴役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谢光一下被她的气势震住,竟忘了反应,只能呆呆地看着面前的楚弯弯。
“东城县令谢光,为官期间滥杀无辜,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其罪一!”
“利用职务官商勾结走私牟利,其罪二!”
“对本郡主犯上不敬口出狂言,其罪三!”
楚弯弯将他的罪状一条一条地读出来,她想起那封万民书,整整三万人,每一个名字都按了血手印,都是她的子民……
“证据确凿,触犯国法,事到如今仍不知悔改!无法无天,罪不可赦!”
楚弯弯回到高位上,将筒子里的令签重重地掷在地上,清亮地大声喊:“时辰已到!立刻行刑!”
斩!
刽子手将他们父子拉开,含了一口酒,噗地一下喷在大刀上。
谢光见楚弯弯是动了真格的了,瞪大眼睛怒视刽子手大喊:“你敢杀我!”
刽子手被他吓得一愣,提着大刀不知该如何。
“斩!”楚弯弯又坚定地重复了一遍,今日她如果不能为民请命,她如何对得起他们称她一声郡主!
郡主都下令了,刽子手心一横,将刀高高地举起来,谢光抬头看过去,那刀在日光下闪着冷冷的光,乌云为背景,仿佛天神赋予了雷电般。
手起,刀落!
人头咕噜噜地滚了出去,死不瞑目,因为他死也不敢相信,楚弯弯真的敢治他的罪!真的敢斩了他!
谢老爷一下晕厥过去,那是他的嫡子啊,是他们谢家的香火啊……
郡主威武!
百姓皆拍手称快,这个杀千刀的恶霸终于死了!大快人心!
楚弯弯背过身,说实话她怕看到死人,她在现代的时候没见过死人,来了这里身为郡主也大半年了,她从一开始的担惊受怕慢慢地适应起来,越来越能代入角色,午夜梦回,那个关于现代的记忆越来越少了,多的都是关于这里的。
也许这里才是她的归宿,小雪曾说她们两个应该是穿越错了,小雪性格刚强果敢而楚弯弯则心思细腻,应该小雪来做这个郡主才对。
可她如今才明白命运的安排,这是上天给她的考验,她会慢慢成长起来的。
“郡主千岁!”
百姓皆下跪行礼,楚弯弯被这一声齐声呼喊唤回神,愣愣地转过身来,看着万民下跪的浩大场面,心神澎湃起来,眼圈忍不住红了。
她做到了,不畏强权,声张正义,她当得起这个郡主!
谢光处斩后,整个谢家都翻了天了,谢家当家人气愤不休,找到王家,想联合起来搅翻楚弯弯,让她在庐苏无任何立足之地,王家也是庐苏城里的权贵,当场就联合起来了。
而楚弯弯却并不收手,庐苏是她的地方,她早就想当家作主大换水了,当下直接颁布了新的政令:
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发到每一户人家,每年收取三成粮食税。
这一下农民们都高兴极了,天呐,他们有地可以种了!而且是按照产量收税,那么也就说,他们如果努力的话,余下给自己的粮食就会很多!
楚弯弯还大兴水利,用现代技术,改良了农具和灌溉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加上庐苏本就土地肥美,这一下可以说是成倍地往上长。
其他官员还以为这么低的税一定收不到什么,没想到收的粮食是往年丰年的好几倍!
而那些地主却炸了锅,他们的地被没收了?!这是什么道理?于是纷纷集结起来想闹,楚弯弯却颁布了第二条商令:
开通水上贸易渠道,商税低至百分之五。
地主们瞬间就不闹了,他们可都是有钱人,趁着这么好的机会去跑商,还不赚大发了,钱比收租子来的还要多呢,还指着地生金蛋不成,于是纷纷选择从商,赚大钱去了。
乱世机遇也多,虽然国家之间在打仗,但商人的贸易还是可以互通的。
就在整个庐苏都惊讶于郡主的睿智英明,雄韬伟略时,楚弯弯第三条军令又颁布了!
参军待遇提升,所有年满十四的男子皆可选择从军,一旦从军,即刻脱离奴籍,女子若也想为国效力,亦可加入后勤补给队。
好男儿谁不志在四方,谁愿意一辈子放别人的奴隶,征兵令一出,报名的队伍从城东排到了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