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明王】
【五大明王】又作五大尊、五忿怒、五部忿怒。即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
此五尊乃九识所变,系五佛为降伏内外魔障所变现之教令轮身。
中央之不动明王为大日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一切诸魔。
东方之降三世明王为阿閦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大自在天。
南方之军荼利明王为宝生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五阴魔。
西方之大威德明王为无量寿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人魔。
北方之金刚夜叉明王为不空成就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地魔。
若就内魔而言,
不动头上之莲华表第九识,
降三世之八臂表第八识,
军荼利之遍身缠蛇表第七识,
大威德之六面六臂表第六识,
金刚夜叉之五眼表前五识。由于金刚夜叉与乌枢沙摩明王二尊有同体之说,故五大尊中,亦有以乌枢沙摩代替金刚夜叉者。又安置五大明王之堂,称为五大堂。设置五大堂,以五大明王为本尊所修之秘法称为五坛法。[新译仁王经仪轨卷上、补陀落海会轨、秘藏记、觉源钞卷下、诸尊印义卷四、乳味钞卷九]
新译仁王经奉持品说,佛于未来世受持三宝之处,使五方菩萨护其国。而同经仪轨上引不空三藏所持之梵本金刚顶瑜伽经,以彼经之五菩萨,配于本经之五菩萨,说此菩萨一一有正**与教令轮之二身,正**现菩萨之真实身,教令轮现明王之忿怒身。于此加五佛之自性轮身而为三轮身。此三轮身,仪轨之意也。又莲华三昧经之意,以此三身为五佛身口意之三业。然秘藏记以五菩萨与五佛皆为自性轮身,此以度众生为菩萨之自性故也。其中教令轮身,即五大明王。自性轮身,为佛住于自性之法身,故云自性轮,正**身为住于菩萨以正法度人之真实身,故云正**,教令轮身为受佛之教令,化现忿怒形,摧伏淫刚众生之身,故云教令轮身。而教令轮身之本地,有二说:一依仁王经仪轨等之说,则各以其正**身之菩萨为本地。即菩萨受本佛之教令而现忿怒也。依大日经疏等之说,则直以自性轮身之佛为本地,秘藏记依后说。但此配属为一往,克实则五佛各现五种之正**身,五种之教令轮身也。故在九会曼荼罗,为大日之自性轮身,于理趣会现金刚萨埵之正**身。又于降三世会,现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轮身。
不动金刚者,受中央大日如来之教令,示现二臂之忿怒形,降伏一切鬼魅惑乱之明王也。
降三世金刚者。受东方阿閦如来之教令。示现四头八臂之忿怒形,降伏侵害正法之大自在天魔众之明王也。
军荼利金刚者,受南方宝生如来之教令,示现八臂之忿怒形,降伏行疾疫恼害人之一切阿修罗众诸鬼神之明王也。
六足金刚者,受西方无量寿佛之教令,降伏兴恶风雨害有情之一切毒龙之明王也。
净身金刚者,受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之教令,示现四臂之忿怒形,降伏夺人精气之一切药叉之明王也。
八大童子秘要法曰:‘金刚手曰:一切意相不同,或为顺,或为逆。是故如来现慈悲之身,随而作利益,解曰:诸佛之大悲,为愍众生故。即于顺者以顺应之,若于逆者则以逆制之。一佛住于忿怒三昧时,十方诸佛同入于忿怒三昧。毗庐遮那于无相中示现明王时,诸佛菩萨不更现忿怒之身乎?故四方之如来现教令之身,降伏众魔也。然本誓各有不同,且常不随逐于行者。或降三世菩萨降伏天魔或三世之贪嗔痴,或军荼利降伏毗那耶迦之常随魔及人魔,或焰摩德迦降伏龙魔及诸怨敌,或金刚夜叉调伏众魔及无智者。不动明王,恒随行者,若天、若毗那夜迦、若鬼等所作之障碍,一时消灭。’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名称简介】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在历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现过少林十八罗汉。功夫罗汉潘国静是现代少林十八罗汉之一!
【相关记载】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最早纪录】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后来,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
十八罗汉原本没有固定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的。
【罗汉名称】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此十六罗汉之名称,即如下列:
(1)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坐鹿罗汉: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欢喜罗汉: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3)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vaja),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4)苏频陀(Suvinda),托塔罗汉: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诺矩罗(Nakula),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6)跋陀罗(Bhadra),过**汉:过江似蜻蜓点水。
(7)迦理迦(Karika),骑象罗汉:本是一名驯象师。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9)戍博迦(Jīvaka),开心罗汉: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罗汉: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11)罗怙罗(Rāhula),沉思罗汉: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13)因揭陀(Añgaja),布袋罗汉: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罗汉: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Ajita),长眉罗汉: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看门罗汉:为人尽忠职守。
第十七罗汉: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后据民传转世为济公活佛,惩恶扬善,普救众生。
第十八罗汉: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至于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
(1)以庆友为第十七尊,宾头卢为第十八尊。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区所传,则加上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但无明确的证据。其像为背负梵箧,类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与中国唐末的契此和尚颇有关联。另从其周围围绕若干幼童看来,也可能与多产神诃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ñcika)有关。此外,又有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等不同说法。
【漫谈罗汉】
◎附︰周叔迦《法苑谈丛》〈漫谈罗汉〉(摘录)
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见《东坡七集》后集二十),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之,为之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堕阇的重出(见《东坡七集》续集十)。清《秘殿珠林》也有贯休十八罗汉图卷,后有宋·苏过、元·赵孟頫、明·宗彻三跋,也不题罗汉名字。宋·绍兴四年(1134)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碑于五百罗汉尊号前列十八罗汉尊号,也是第十七庆友尊者,第十八宾头卢尊者。
宋·咸淳五年(1269)志磐撰《佛祖统纪》关于供罗汉(卷三十三)辟前说,认为庆友是造《法住记》的人,不应在住世之列,宾头卢为重复。应当是迦叶尊者和军屠钵叹尊者,即是《弥勒下生经》所说四大声闻中不在十六罗汉之内的二尊者。
若从烟霞洞宋人补刻一僧一布袋和尚来考察,布袋和尚就是五代时明州奉化县释契此,后人相传为弥勒菩萨化身,则另一僧像也应是汉地神僧。据《天台山全志》卷十载,宋·淳化中(990~994)天台山广严寺道荣习禅定,灵异颇多,人以罗汉目之。既入灭,人有见于寿昌(寺)五百应真位者。烟霞洞的僧像或者就是此人。
西藏所传的十八罗汉,是于十六罗汉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这些传说也都是从汉地传去的。当西藏朗达玛王(唐武宗会昌元年,西元841)破坏佛教时,西藏六位大师来到西康,见到当地各寺普遍绘塑十六尊者像,特别是卢梅、种穹大师摹绘了圣像,迎到藏中耶尔巴地方,这就是著名的耶尔巴尊者像。后来陆续传入汉地各样传说而增加了二像。据说达磨多罗(法增)居士是甘肃贺兰山人(今阿拉善旗),因奉事十六尊者而得到感应,每日都见有无量光佛出现于云中(见第五世**着《供养十六罗汉仪轨》)。他的画像常是背负经箧,身傍伏有卧虎。但是至今在供养仪轨中还只是十六尊者。
《秘殿珠林续编》第四册有清·庄豫德摹贯休补卢楞伽十八应真册,后有清高宗题颂,颂中说︰第十七降龙罗汉是嘎沙鸦巴尊者(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伏虎罗汉是纳答密答喇尊者(即弥勒尊者),由章嘉呼图克图考定。但降龙伏虎是后世传说。苏轼《应梦罗汉记》说,元丰四年歧亭庙中有一阿罗汉像,左龙右虎。可见北宋时降龙伏虎像不一定是分成两个罗汉的。
综合以上各说先后发展来看,十八罗汉传说的兴起,并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最初的传说十八罗汉中第十七既是《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第十八便应是《法住记》译者玄奘法师。但是后人以未能推定为玄奘而推定为宾头卢,以至重复,结果造成众说不一,难以考定。由此,十八罗汉的传说因而普遍,自元朝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罗汉像,十六罗汉的传说则不甚通行了。
历代画家绘的十八罗汉画像见于著录的,有后唐的左礼(见明·都穆《铁网珊瑚》十三)、前蜀的贯休(见《秘殿珠林》九)、宋代的李公麟(见《秘殿珠林》三、《盛京故宫书画录》二、《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瞿汝文(见《式古堂书画考》二)、贾师古(见《岳雪书画录》二)、僧海仑(见《秘殿珠林》)、元代的赵孟頫(见《秘殿珠林续篇》)、钱选(见《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张渥(见《盛京故宫书画录》三)、方方壶(见《古芬阁书画记》)、明代的仇英(见《秘殿珠林》二十)、吴彬(见《石渠宝笈》三)、丁云鹏(见《梦园书画录》、《秘殿珠林》十二、《盛京故宫书画录》三、《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钱贡(都穆《十百斋书画录》二十二)、李麟(见《秘殿珠林二集》)、陈范(见《秘殿珠林》八)。
【五百罗汉】
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起汉地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罗汉的传说。
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是常见的,例如西晋竺法护译有《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灭度迦叶尊者与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舍利弗问经》中说,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诸如此类说法甚多。在中国汉地自东晋竺昙猷居住天台山时,古老相傅云:天台悬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猷洁斋累日,度桥见精舍神僧,因共烧香中食。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于是而反(见《高僧传》十二)。后世遂有石桥寺五百应真之说。《天台山志》引五百应真居方广寺感应异记云:「永嘉长史全亿,画半千罗汉形像。」到五代时,五百罗汉的尊崇特别兴盛。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山方广寺。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罗汉与五百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桥五百应真的敕书载《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罗汉堂。宋苏轼集中有元符三年(1100)为祖堂和尚作的《广东东莞县资福寺五百罗汉阁记》(见《东坡文集》后集20)。
各地名山也有罗汉洞或竹林圣僧寺的传说。如河南嵩山就有五百罗汉洞。据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释有挺撰《中岳寺五百大阿罗汉洞记》(又名修圣竹林寺碑,见于《八琼室金石补正》一○八)中称:唐初蜀僧法藏始感得灵异。知山中竹林寺是圣僧所居。宋代院主崇敬,因选定此洞。造五百罗汉像。现存的五百罗汉堂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圆寺、汉阳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处。
历代画家绘画五百罗汉图像,见于著录的有梁代的朱繇,见于宋中兴馆阁储藏。稍后有宋代的李公麟(见《清河书画舫》八、《法书名画见闻表》、《式古堂书画考》三),南宋的刘松亭(见《秘殿珠林》十)、吴彬(见《石渠宝笈》三)。
至于天台山石桥寺五百罗汉的名号,据《宝刻丛编》十二载大和癸巳(933)大德崇义所撰的吴(宣州)龙兴寺崇福院五百罗汉碑注云:出《复斋碑录》。又《金石续编》十七,有绍兴四年(1134)刻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这两碑现都不存。但是乾明院碑于明崇祯十六年,高承埏曾刻于泾县署中,其子高佑纪又重刻,被收入嘉兴藏第四十三函中。书中所举五百罗汉的名号毫无典据,想是宋人附会之谈而已。
【五百罗汉的来历】
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于五百罗汉怎么到中国以及他们的名字----略!不过,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面孔一时难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机混了进来,硬充罗汉。如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从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考察,就很难说了。
因此,菩萨的地位要比他们高的多。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是这些“小乘”罗汉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自私自利,是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的。
【五百罗汉名号】
1、阿若憍陈如尊者
2、阿泥楼尊者
3、有贤无垢尊者
4、须跋陀罗尊者
5、迦留陀夷尊者
6、闻声得果尊者
7、栴檀藏王尊者
8、施幢无垢尊者
9、憍梵钵提尊者
10、因陀得慧尊者
11、迦那行那尊者
12、婆苏盘豆尊者
13、法界四乐尊者
14、优楼频螺尊者
15、佛陀密多尊者
16、那提迦叶尊者
17、那延罗目尊者
18、佛陀难提尊者
19、末田底迦尊者
20、难陀多化尊者
21、优波毱多尊者
22、僧迦耶金尊者
23、教说常住尊者
24、商那和修尊者
25、达摩波罗尊者
26、伽耶伽叶尊者
27、定果德叶尊者
28、*无忧尊者
29、忆持因缘尊者
30、迦那提婆尊者
31、破邪神通尊者
32、坚持三字尊者
33、阿{少免}楼驮尊者
34、鸠摩罗多尊者
35、毒龙皈依尊者
36、同声稽首尊者
37、毗罗胝子尊者
38、伐苏蜜多尊者
39、阇提首那尊者
40、僧法耶舍尊者
41、悲察世间尊者
42、献华提记尊者
43、眼光定力尊者
44、伽耶舍那尊者
45、莎底苾蒭尊者
46、波阇提婆尊者
47、解空无垢尊者
48、伏陁蜜多尊者
49、富那夜舍尊者
50、伽耶天眼尊者
51、不著世间尊者
52、解空第一尊者
53、罗度无尽尊者
54、金刚破魔尊者
55、愿护世间尊者
56、无忧禅定尊者
57、无作慧善尊者
58、拾劫慧善尊者
59、旃檀德香尊者
60、金山觉意尊者
61、无业宿尽尊者
62、摩诃刹利尊者
63、无量本行尊者
64、一念解空尊者
65、观身无常尊者
66、千劫悲愿尊者
67、瞿罗冉阝含尊者
68、解空定空尊者
69、成就因缘尊者
70、坚通精进尊者
71、萨陀波仑尊者
72、乾陀诃利尊者
73、解空自在尊者
74、摩诃注冉阝尊者
75、见人飞腾尊者
76、不空不有尊者
77、周利盘特尊者
78、瞿沙比丘尊者
79、师子比丘尊者
80、修行不著尊者
81、毕陵伽蹉尊者
82、摩利不动尊者
83、三昧甘露尊者
84、解空无名尊者
85、七佛难提尊者
86、金刚精进尊者
87、方便法藏尊者
88、观行月轮尊者
89、阿那分提尊者
90、拂尘三昧尊者
91、摩诃俱絺尊者
92、辟支转智尊者
93、山顶龙众尊者
94、罗网思惟尊者
95、劫宾覆藏尊者
96、神通亿具尊者
97、具寿具提尊者
98、法王菩提尊者
99、法藏永劫尊者
100、菩注尊者
101、除忧尊者
102、大忍尊者
103、无忧自在尊者
104、妙惧尊者
105、严土尊者
106、金髻尊者
107、雷德尊者
108、雷音尊者
109、香象尊者
110、马头尊者
111、明首尊者
112、金首尊者
113、敬首尊者
114、众首尊者
115、辨德尊者
116、羼提尊者
117、悟达尊者
118、法灯尊者
119、离垢尊者
120、境界尊者
121、马胜尊者
122、天王尊者
123、无胜尊者
124、自净尊者
125、不动尊者
126、休息尊者
127、调达尊者
128、普光尊者
129、智积尊者
130、宝幢尊者
131、善慧尊者
132、善眼尊者
133、勇宝尊者
134、宝见尊者
135、慧积尊者
136、慧持尊者
137、宝胜尊者
138、道仙尊者
139、帝网尊者
140、明罗尊者
141、宝光尊者
142、善调尊者
143、奋迅尊者
144、修道尊者
145、大相尊者
146、善住尊者
147、持世尊者
148、光英尊者
149、权教尊者
150、善思尊者
151、法眼尊者
152、梵胜尊者
153、光曜尊者
154、直意尊者
155、摩帝尊者
156、慧宽尊者
157、无胜尊者
158、昙摩尊者
159、欢喜尊者
160、游戏尊者
161、道世尊者
162、明照尊者
163、羔等尊者
164、慧作尊者
165、助欢尊者
166、难胜尊者
167、善德尊者
168、宝涯尊者
169、观身尊者
170、华王尊者
171、德首尊者
172、憙见尊者
173、善宿尊者
174、善意尊者
175、爱光尊者
176、花华尊者
177、善见尊者
178、善根尊者
179、德顶尊者
180、妙臂尊者
181、龙猛尊者
182、弗沙尊者
183、德光尊者
184、散结尊者
185、净正尊者
186、善观尊者
187、大力尊者
188、电光尊者
189、宝杖尊者
190、善星尊者
191、罗旬尊者
192、慈地尊者
193、庆友尊者
194、世友尊者
195、满宿尊者
196、阐陀尊者
197、月净尊者
198、大天尊者
199、净藏尊者
200、净眼尊者
201、波罗密尊者
202、俱冉阝舍尊者
203、三昧声尊者
204、菩萨声尊者
205、吉祥咒尊者
206、钵多罗尊者
207、无边身尊者
208、贤劫首尊者
209、金刚昧尊者
210、乘味尊者
211、婆私吒尊者
212、心平等尊者
213、不可比尊者
214、覆藏尊者
215、火焰身尊者
216、颇罗堕尊者
217、断烦恼尊者
218、薄俱罗尊者
219、利婆多尊者
220、护妙法尊者
221、最胜意尊者
222、须弥灯尊者
223、没特伽尊者
224、弥沙塞尊者
225、善圆满尊者
226、波头摩尊者
228、智慧灯尊者
229、栴檀藏尊者
220、迦难留尊者
230、香焰幢尊者
231、阿湿卑尊者
232、摩尼宝尊者
233、福德首尊者
234、婆弥尊者
235、舍庶独尊者
236、断业尊者
237、欢喜智尊者
238、乾陁落尊者
239、莎伽陀尊者
240、须弥望尊者
241、持善法尊者
242、提多迦尊者
243、水潮声尊者
244、智慧涨尊者
245、众具德尊者
246、不思议尊者
247、弥遮仙尊者
248、尼驮伽尊者
249、首正念尊者
250、净菩提尊者
251、梵音天尊者
252、因地果尊者
253、觉性解尊者
254、精进山尊者
255、无量光尊者
256、不动意尊者
257、修善业尊者
258、阿逸多尊者
259、孙陀罗尊者
260、圣峰慧尊者
261、曼殊行尊者
262、阿利多尊者
263、**山尊者
264、众和合尊者
265、法无住尊者
266、天鼓声尊者
267、如意轮尊者
268、首火焰尊者
269、无比较尊者
270、多伽楼尊者
271、利婆多尊者
272、普贤行尊者
273、持三昧尊者
274、威德声尊者
275、利德声尊者
276、名无尽尊者
277、阿冉阝悉尊者
278、普胜山尊者
279、辨才王尊者
280、行化国尊者
281、声龙种尊者
282、誓南山尊者
283、富伽耶尊者
284、行传法尊者
285、香金手尊者
286、摩挐罗尊者
287、藏律行尊者
288、慧依王尊者
289、降魔军尊者
290、首焰光尊者
291、持大医尊者
292、藏律行尊者
293、德自在尊者
294、服龙王尊者
295、阇夜多尊者
296、秦摩利尊者
297、义法胜尊者
298、施婆罗尊者
299、护妙法尊者
300、王住道尊者
301、无垢行尊者
302、阿婆罗尊者
303、声皈依尊者
304、禅定果尊者
305、不退法尊者
306、僧伽耶尊者
307、达摩真尊者
308、持善法尊者
309、受胜果尊者
310、心胜修尊者
311、会法藏尊者
312、常欢喜尊者
313、威仪多尊者
314、头陀僧尊者
315、议洗肠尊者
316、德净悟尊者
317、无垢藏尊者
318、降伏魔尊者
319、阿僧伽尊者
320、金富乐尊者
321、顿悟尊者
322、周陀婆尊者
323、住世间尊者
324、灯导首尊者
325、甘露法尊者
326、自在王尊者
327、须达冉阝尊者
328、超法雨尊者
329、德妙法尊者
330、士应真尊者
331、坚固心尊者
332、声响应尊者
333、应赴供尊者
334、尘劫空尊者
335、光明灯尊者
336、执宝炬尊者
337、功德相尊者
338、忍生心尊者
339、阿氏多尊者
340、白香象尊者
341、识自生尊者
342、赞叹愿尊者
343、定佛罗尊者
344、声引众尊者
345、离净语尊者
346、鸠舍尊尊者
347、郁多罗尊者
348、福业除尊者
349、罗余习尊者
350、大药尊尊者
351、胜解空尊者
352、修无德尊者
353、喜无著尊者
354、月盖尊尊者
355、栴檀罗尊者
356、心定论尊者
357、庵罗满尊者
358、顶生尊尊者
359、萨和坛尊者
360、直福德尊者
361、须冉阝刹尊者
362、意见尊尊者
363、韦蓝王尊者
364、提婆长尊者
365、成大利尊者
366、法首尊者
367、苏频陀尊者
368、众德首尊者
369、金刚藏尊者
370、瞿伽梨尊者
371、日照明尊者
372、无垢藏尊者
373、除疑网尊者
374、无量明尊者
375、除众忧尊者
376、无垢德尊者
377、光明纲尊者
378、善修行尊者
379、坐清凉尊者
380、无忧眼尊者
381、去盖障尊者
382、自明尊尊者
383、和伦调尊者
384、净除垢尊者
385、去诸业尊者
386、慈仁尊尊者
387、无尽慈尊者
388、飒陀怒尊者
389、那罗达尊者
390、行愿持尊者
391、天眼尊尊者
392、无尽智尊者
393、遍具足尊者
394、宝盖尊尊者
395、神通化尊者
396、思善识尊者
397、喜信静尊者
398、摩诃南尊者
399、无量光尊者
400、金光慧尊者
401、伏龙施尊者
402、幻光空尊者
403、金刚明尊者
404、莲花净尊者
405、拘冉阝意尊者
406、贤首尊尊者
407、利亘罗尊者
408、调定藏尊者
409、无垢称尊者
410、天音声尊者
411、大威光尊者
412、自在主尊者
413、明世界尊者
414、最上尊尊者
415、金刚尊尊者
416、蠲慢意尊者
417、量无比尊者
418、超绝伦尊者
419、月菩提尊者
420、持世界尊者
421、定花至尊者
422、无边身尊者
423、最胜幢尊者
424、弃恶法尊者
425、无碍行尊者
426、普*尊者
427、无尽慈尊者
428、常悲愍尊者
429、大尘障尊者
430、光焰明尊者
431、智眼明尊者
432、坚固行尊者
433、澍云雨尊者
434、不动罗尊者
435、普光明尊者
436、心观净尊者
437、那罗德尊者
438、师子尊尊者
439、法上尊尊者
440、精进辨尊者
441、乐说果尊者
442、观无边尊者
443、师子翻尊者
444、破邪见尊者
445、无忧德尊者
446、行无边尊者
447、慧金刚尊者
448、义成就尊者
449、善住义尊者
450、信澄尊者
451、行敬端尊者
452、德普洽尊者
453、师子作尊者
454、行忍慈尊者
455、无相空尊者
456、勇精进尊者
457、胜清净尊者
458、有性空尊者
459、净那罗尊者
460、法自在尊者
461、师子颊尊者
462、大贤光尊者
463、光普现尊者
464、音调敏尊者
465、师子臆尊者
466、坏魔军尊者
467、分别身尊者
468、净解脱尊者
469、质直行尊者
470、智仁慈尊者
471、具足仪尊者
472、如意杂尊尊者
473、大炽妙尊者
474、劫宾那尊者
475、普焰光尊者
476、高逸行尊者
478、得佛智尊者
479、寂静行尊者
480、悟真常尊者
481、破冤贼尊者
482、灭恶趣尊者
483、性海通尊者
484、法通尊者
485、悯不息尊者
486、众心尊者
487、导大众尊者
488、常隐行尊者
489、菩萨慈尊者
490、拔众苦尊者
491、寻声应尊者
492、数劫定尊者
493、注法水尊者
494、得定通尊者
495、慧广增尊者
496、六根尽尊者
497、拔度罗尊者
498、思萨埵尊者
499、注茶迦罗尊者
500、愿事众尊者
【五百罗汉文化艺术】
经论中常见的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说兴起行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涅盘经》等举示有关五百罗汉的本生、因缘、授记等。《法句譬喻经》卷二说五百罗汉教授盘特比丘之事。《舍利弗问经》谓有住世护法五百罗汉。《大智度论》卷二以佛弟子数为五百,并出五百罗汉的名目。住世护法的罗汉,其数不仅有十六或五百之说,《入大乘论》记九十九亿大阿罗汉在佛前誓言永住世护法,《法住记》记十六罗汉各有数千眷属云云。
五百之数,是根据五百贤圣的故事。如佛灭度后,大迦叶与五百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遗法。又,相传阿育王时,集五百罗汉僧与五百凡夫僧令合诵遗法,凡夫僧摩诃提婆(大天)驱五百罗汉僧沈于恒河,其时五百罗汉以神通飞虚空,移往北方迦湿弥罗国。参加迦腻色迦王第四次结集或造《大毗婆沙论》的,据说就是此五百罗汉。《西域记》卷二说五百贤圣的前身是南海滨一枯树下的五百只蝙蝠。
五百罗汉图像的绘塑在中国究竟始于何时,虽无得确知,不过当与十六罗汉图像同时。依《佛祖统纪》所载,可知北宋初年已有彼等图像。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勒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于天台寿昌寺。又,宋·秦观曾作《五百罗汉图记》、苏东坡作《广州资福寺罗汉阁碑记》。此中,秦观的图记叹称吴僧法能所画的五百罗汉一轴,说‘笔画虽不甚精绝,而情韵风趣各有所得,其绵密委曲可谓至矣。’法能是画五百罗汉的能手,其艺事可与五代画十六罗汉的贯休竞美。另外,天台山石桥的五百罗汉也驰名于世。《嘉兴续藏经》第四十三函录《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一卷,卷首附有崇祯癸未年高承埏的序,序文谓此即是南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碑中的住世十八尊者、石桥五百尊者的名号皆备,然其杜撰之迹历历可征,当系后人所定。或许原非宋代旧物,而是明人假托亦未可知。今世称五百罗汉大抵蹈袭乾明院罗汉的名号。
此外,对五百罗汉的尊崇,似乎在五代时已颇为兴盛,如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将雪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迁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而各地名山也有罗汉洞或竹林圣僧寺的传说,如河南嵩山有五百罗汉洞。现存的五百罗汉堂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甘肃莲华寺石窟、苏州西园寺(戒幢建寺)、昆明筇竹寺、西山华亭寺、武汉归元寺等处。
其中,莲华寺石窟的五百罗汉为石刻像,雕造于宋·绍圣二年(1095)。北京碧云寺的五百罗汉,其规模在华北地区最为可观。成都宝光寺、昆明筇竹寺及西山华亭寺的五百罗汉均为彩塑。宝光寺的罗汉像高约一点五公尺,形像雄伟,保存良好,是清·咸丰元年(1851),依照常州天宁寺石板线刻的原貌而塑的。筇竹寺五百罗汉乃四川合州黎广修携其弟子五人入滇,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起,历时七载所完成的作品。
在日本,五百罗汉信仰盛行于江户时代以降。随着此信仰之流行,五百罗汉像的制作流行日本全国各地。而且,罗汉像的表情也渐倾向庶民化,可见罗汉信仰普及于一般民间。如东京都目黑大圆寺的释迦三尊、十六罗汉、五百罗汉像(明和九年,1772),川越喜多院的五百罗汉像(天明二年,1782),小田原市的玉宝寺(建于享保十五年,1730),大分县耶马溪的罗汉寺等,皆是江户时代有关罗汉信仰的著名作品。此外,川越寄居町小林寺内,有五百罗汉像,据寺中‘五百罗汉由来碑文’所载,此等罗汉像完成*三年(1783)。
神是人造的,当然也可让人随意添加。俗话说,‘做了皇帝想成仙’,有的皇帝还把自己挤进五百罗汉。清朝的皇帝信佛,自称自己是‘金身罗汉’转世的。所以,建造在四川省新都县城内的宝光寺罗汉堂,就有两个皇帝;295是康熙,阇夜多尊者;360是乾隆,直福德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