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有两本入门着作:《易经》《春秋》。于是主父偃就从这两部大书学起。还好,有前人的研究和学习经验,再加悟性本来不错,主父偃学习不是特别吃力。很快的,他学上道了。
于是,主父偃再次出山。但他又发现了一残酷的事实:没一个读书人喜欢他。他走到哪里,想跟人家交流交流,拉个人气或混个眼熟,都没人愿意睬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事实上,认真揣测,就可弄通这帮读书人的心态。主父偃为什么学纵横学?为饭碗!又为什么改学经学?还是为了饭碗!
一切为了饭碗,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那些清高的儒生们认为:主父偃竟为了饭碗而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乏味无比的学问。你这不崇高的人,怎能和我们这些为学术而献身的人相提并论呢?你主父偃半路弃纵横学而学经学,纯粹是抢我们饭碗来的。既这样,我们凭什么欢迎你这个意志不坚定、理想不崇高、专门抢人家饭碗的人呢?
当然,这还只不过是表层原因。深究其中,能发现主父偃之不受欢迎,还有一个学术派别的歧视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但两千年以来,鸣得响且鸣得久的估计只有两家: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于当时,儒家最瞧不起纵横家。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两家的理想信念不同。儒家认为纵横家就靠一张嘴皮子,毕生的理想追求就是出人头地。除此之外别无所求。这种职业,我们称之为政客。儒家的理想却不是政客,而是政治家。两者不同的便是政治家们不是为利而活,而是为道统而奋斗!何为儒家的道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儒家也被别家嘲笑。最有资格嘲笑他们的当属道家。道家认为儒家太过世俗,不像他们那般超脱…
主父偃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这次,他真是欲哭无泪了。好不容易与时俱进了,又不容易与人俱进,这到底是什么世道啊!更可悲的还有:主父偃没钱了,到处向人借钱,竟也没人舍得施他一个子儿…
世态炎凉,举世维艰,这就是家乡齐国临淄留给主父偃的成长经历!孤立无援的主父偃终于决定:背井离乡,到别国觅食。用一句很有骨气的话来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主父偃先后去了燕国、赵国、中山国,不知道他到底走了什么霉运,无论走到哪,都是被人婉拒。这种日子真的不好受。我主父偃不就是个中年转行而已嘛,为什么就那么多人讨厌我呢?
主父偃只好收拾悲伤,告别燕赵,向西而行。他这次的方向是:长安城!主父偃来到长安后,运气似有好转。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好人:卫青。卫青看人家漂了这么多年还一无所获,挺同情的。于是他向刘彻推荐主父偃,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有才,您可否考虑一下?
刘彻听了卫青的介绍,不点头也不摇头,更没留下什么传话。召见的也就黄了。但主父偃还没彻底绝望,继续留在长安,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但找工作是需要钱的。不能说托人,就算住宿和吃饭,都是一趣÷阁不小的花销。特别对主父偃这种吃了今天没明天的漂泊一族来说,的确是一种严峻考验…
说困难,困难就来了。不久,主父偃盘缠花光,吃饭成了问题。于是他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
古往今来,没多少人是喜欢别人上门蹭饭的。想当初韩信曾无数次到亭长家蹭饭,结果被人家变相赶出大门。当然,长安城中富人多,人家也不在乎那两顿饭。问题是:主父偃凭什么要蹭他们的饭,给个理由先?非亲非故,我凭什么养你?
被人有如逐苍蝇的主父偃突然觉得:如靠巴结权贵,推荐找工作,恐怕黄花菜都凉了。靠别人,那是靠不住的。那么只能靠自己了!
主父偃是这样想的:既都能厚着脸皮蹭饭,为什么就不能厚着脸皮,主动找老板要工作呢?于是主父偃决定亲自给汉武帝刘彻上书,毛遂自荐!
主父偃给刘彻递交的自荐书是一篇策论。同时他还主动拉了两个人,一起向刘彻投递自荐书。
真奇怪了,主父偃不怕别人抢他的饭碗吗?其实主父偃拉同伙,是有目的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临淄老乡严安、一个是非老乡的无终县人徐乐。
因主父偃的这篇策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反战。书中共陈九事: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而严安的策论举亡秦为戒、徐乐的策论强调居安思危,二人的中心论调也都是反战。主父偃拉上这志同道合的两人。人多好壮威,这应该是主父偃想要的。
自荐书投出后,很快刘彻就读到了,马上下令,要同时召见这三个反战分子。
刘彻好战,天下皆知。一个好战的皇帝召见三个反对自己攻打匈奴的分子,好像有些莫名其妙?事实上一点都不莫名其妙。刘彻好战,但并不等于他不听反战的声音。只要是于国有用的声音,他都要洗耳恭听。这就是大汉天子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刘彻召见主父偃等三人,听了他们一番陈辞后摇头叹息“你们怎么现在才来啊?朕和你们真是相识恨晚啊”
在那一刻,主父偃的眼睛湿润了。多少年苦苦追求啊,为的就是得到天子这么一句话。曾经受过多少苦,现在听此一言,总算值了!主父偃当然觉得值了。因刘彻同时给他们三人安排了工作,岗位都是郎中。且主父偃因表现出色,得宠最多。一年之中竟被四次提拔,被拜为中大夫。
主父偃一夜升天,有人却害怕了。这些人多数都是过去扫他出门、拒他于千里之外的富贵人家。他们怕主父偃主动找上门来算帐。于是这帮人只好防患于未然,花钱消灾,以黄金贿赂主父偃。主父偃对这些黄金全都笑纳了。升官发财嘛,升了官若不发财,要那官位有什么用?
不过估计是主父偃收的礼实在太多。于是有人好心警告他“不要太贪,应适可而止”却没想到主父偃理直气壮地回答“你们不懂。我这人,生来就是以追求富贵荣华为已任。就算活着时没办法享受到,能死在钱眼里,也是值得的”主父偃,你实在让人无语了!而你也的确被自己不幸而言中…
元朔2年(BC128)冬,刘彻赐给堂叔淮南王刘安几杖,许以毋朝特权。
刘彻的堂侄梁王刘襄、从侄城阳王刘延这两个诸侯王向刘彻上书,愿将自己的封国与自己的弟弟们共享。主父偃便乘机上了一道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的奏章,给皇帝提出了一个可解决诸侯们尾大不掉的终极办法:推恩令!
但其实这个所谓的推恩令并不是什么新玩艺。曾记否:政论家贾谊就曾在《治安策》里向当时的汉文帝刘恒提出强中央、弱诸侯的政治思想。其基本方法就是:采取和平演变方法,对诸侯实施分封制,将他们的诸侯国像切蛋糕一样,一点一点的切,切到子子孙孙,诸侯的力量自然就会越来越弱。那时,诸侯再想挑战中央,也就力不从心了。后来,晁错继承了贾谊的思想,却采取了激进的方法,企图一步到位,削弱诸侯。结果诸侯没削成,自己的头颅反被削掉了。现在,主父偃总结晁错的历史经验,采用贾谊的思想,重新换了一个名词,美其名曰“推恩”
主父偃是这样说的“古时诸侯们的封国,地不过百地,很容易对付。可现在我们的诸侯国地盘却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连城数十,绵延千里。更可怕的是:他们一旦产业做大,就容易**或骄傲。人一骄傲,就容易以下犯上,甚至对抗中央,动摇国之根本。这个问题,前代的晁错早就看到了。但他采取的硬着陆措施,非但没解决诸侯问题,还将国家拖入了战争的泥潭。所以我们对付诸侯最妥善的方法是实施推恩。即以恩惠的名义普及各诸侯王的所有子弟,分割他们的土地。以仁孝之名一代一代的割下去”最后,主父偃还总结道“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诸侯子弟非但不恨中央,还会因分到土地而感激皇帝。二是诸侯王势力将从此严重萎缩,日后即使想揭竿闹事都没可能了”
主父偃这个绝佳策略,对现任诸侯王来说,绝对是个馊主意。但对汉武帝刘彻来说,却是个迟到的妙策。刘彻当场决定采纳主父偃建议。元朔2年(BC127)1月,刘彻诏告天下,开始实施推恩令!史载“从此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推恩令出台,主父偃又赚了一趣÷阁政治资本。但如贾谊地下有知,我想:他的心情应是悲哀的。首先,贾谊的研究成果被主父偃剽窃了;其次,贾谊的出发点是为国家,主父偃的出发点却是值得怀疑的。总之,主父偃不是一个高尚的人…
李广暂时保住了右北平郡,却永远阻不住匈奴人抢劫的欲望。春天,他们换了个方向,又跑出来抢劫了。此次匈奴人直扑上谷、渔阳二郡,杀掠汉朝吏民千余人。
有朋常自北边来,不亦打乎?刘彻反应很快,立即派遣部队前往迎战。汉武帝反击匈奴三大战之第一战:河南之战(汉朝的河南指的是黄河河套以南之地)就这样打响了!
此次出征,刘彻准备玩一次大的。他命令卫青、李息两位将军,率东北至云中郡、西南到陇西郡,长达一千余公里的汉军边防部队全部出动!
那么,卫青会打向哪里?向东?还是向西?答案:向西!
当时,匈奴在东边抢劫,要等到卫青部队赶到上谷、渔阳二郡的话,估计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刘彻决定:以牙还牙!你抢我东边,我抄你西边,看谁更赚!从兵法上来说,刘彻这招叫避实就虚。这是一妙招,同时更是一狠招!
打突袭战,卫青曾尝到过小甜头。这次他准备尝一次大甜头。于是他集中兵力,向黄河河套地区进攻!
黄河河套地区,曾被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从匈奴头曼单于手中抢来,并在此设置了九原郡。后来秦朝灭亡、楚汉相争,而匈奴则在头曼之子冒顿单于手中强势复兴,最终将河套地区从刘邦手中抢回!在这里,冒顿安排了楼烦、白羊两个部落长期为他看守。这里是匈奴欺负汉朝的前哨。收回这片土地,就等于拆掉了匈奴南下抢劫的跳板!
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估计做梦都没想到:这块河套地区将再次从他手中被抢走,且永远的被抢走…
卫青大军迅速挺进河套,实施一锅端政策:斩首二千三百人、虏获三千余人、粮食和战车若干、牛羊百万头。白羊、楼烦二王遁逃。更重要的是:卫青的部队没有丝毫损伤!
卫青拿下河套的消息,迅速传回长安。整个帝国都沸腾了!这是汉匈之战中,汉军首次取得的重大战绩!汉武帝反击匈奴三大战之第一战:河南之战赢得了开门红大捷!几代人的忍辱负重,似等的就是这一天。实在不容易啊,刘彻的眼睛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