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玄烨要让自己重返家园,废后静妃冰凉的芊芊玉手,被皇二子玄烨的一双小手紧紧握住,有些颤抖,却没有一点想要挣脱的**。毕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她是多么的渴望啊!
“静妃母,您是草原的女儿,美丽如凤凰。如今却身陷在这高墙之内,变成了笼中的金丝雀一般。儿臣不能诟病天威,却也不能视若无睹。所以,儿臣来给您想办法!让您体体面面的回到科尔沁美丽的草原,享受本就该有的天伦之乐!”弘毅信誓旦旦,一点也没有虚言妄语。
作为后世的现代青年,看着如此美丽娇艳的花朵,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点怜爱和尊重,甚至连爱情的渴望都不敢有,却被打入冷宫,日渐凋敝,实在是痛心疾首的事情。想个办法就让她在大清的《后妃传》中从此消失吧,就让她转换一种身份出宫去自由翱翔吧,我愿意为你做个努力!
渐渐地,弘毅能感觉到静妃的双手已不再那么冰冷,有了一丝温润和生气。
“玄烨,我谢谢你……可是,这太难了……”静妃孟古青眼含泪滴,充满感激的说。
刚才弘毅一句“我来办”,起初让她难以置信,甚至很自然地想到:这会不会是小玄烨“一伙”采取的一招毒辣计策?但细细分析,自己已经贬入冷宫,早就成为不了康妃或是其他人的障碍,她们没有理由来陷害自己。于皇太后那边,更是不可能自断臂膀,何况自己还是她的亲侄女!最有可能的就是皇帝福临了。可这件事不比寻常,一旦福临知道了,他还会有今日的种种气淡神定?反过来说,这件事一定是任凭谁也不能知道的,否则,天下大乱!
如此分析下来。静妃逐渐接受了玄烨是在真心帮助自己这个现实。
“静妃母,事在人为,玄烨说到做到,定然让您重返家园!只不过……”弘毅趁热打铁。
“不过什么?”皇后急切询问着,在这件事情上,她也是利益攸关方。一旦事情败露,自己这个皇后位置可就危如累卵了。所以。尽早摆平此事,彻底打消自己入宫以来日日夜夜寝食难安的隐患,更是正途!
“只不过,静妃母一定要完全信任儿臣才行。否则,我们最后都会引火上身!但即使如此,玄烨也无怨无悔!”
“玄烨……孟古青拜谢你!”静妃闻听这句誓言。肝肠寸断,无以言表,再次要起身跪拜弘毅!
“静妃母,儿臣对着长生天立下毒誓!这件事,只会在你我三人之间。今后,其他人,谁要是胆敢拿出这件事兴风作浪。儿臣第一个不答应!当然,儿臣在这件事情上若是存有私心、有意加害两位,自有天谴、短命而亡!”哈哈,老子说到做到!再说了,康熙帝活的岁数也不算短呢……
“玄烨……”两位女人感动的说不出话了。
好了,感情戏差不多了,我们是不是进入正题呀,到现在你还没有坦白交代呀!
“静妃母。只是儿臣在有所谋划之前,却对其中细节知之甚少,恐怕于我们的大计不利……”说吧,说吧!
“玄烨……我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呀……”终于,废后孟古青开始讲出了一件隐藏了两年的惊天秘密!
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
顺治十年的八月,福临“悍然”发下谕旨,将皇后废为静妃、移居侧宫。全然不顾群臣甚至皇太后的反对。为何如此肆意而为?后世学者多是从废后与顺治帝的关系入手,进而论证出这位孟古青的脾气秉性中奢华、嫉妒、任性等等种种特质加以佐证。
穿越而来的弘毅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发现静妃身上的确存在这些情况,虽然被废之后收敛了许多。但弘毅有一点始终搞不清楚。福临与孟古青举行大婚的时候,已经是顺治八年的八月份了,那时候他早已亲政,如若一开始就对这位皇后不满意,完全不必拖上两年。况且顺治十年六月(含闰六月)至八月间,又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呢?
那时候广东平定不久,但是西南永历政权、东南郑森集团两处都在大举用兵却效果未显,并且多有败绩,定南王孔有德就是此时殉国;大清富庶之地连年征战,岁入惨淡,再加之军费巨大,以致国库入不敷出,不得不于六月下旨:“改折各直省钱粮归于一条鞭法,总收分解”,并“永为例”,后来又在七月份重新“疏通钱法”;就在军政繁杂之时,进入夏季之后,各地天灾、异象接连不断:先是浙江数县水灾,损失惨重。接着北京开始天象诡异——“丙申,日上下生青赤气,良久乃散”。“丙辰,雷震先农坛西天门”。“戊午,日生两珥。”就连北京城,也是接连数月暴雨成灾,以至于“都城内外积水成渠”,“甚者倾压致死”!弄得皇帝福临急忙颁下谕旨,说“(京城暴雨成灾)皆朕不德所致。朕当一意修省,祗惧天戒。”并要求“尔大小臣工俱宜各尽职业,共图消弥。”但到了八月份,又有陕西紫阳县大雨水蝗……
就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时候,正儿八经的事情还忙不完,为什么福临还要挑起事端,与皇太后和诸位满汉大臣对着干,非要把皇后给废了呢?
静妃有些羞羞答答,但还是给出了这整件事情背后的独家答案——皆源于一次“临幸”!
闻听此言,弘毅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结婚两年了,你们不是早就感情破裂了吗?怎么还?这个也还不说,临幸就临幸吧,为何临幸之后就彻底“拜拜”了呢?
静妃看出小玄烨眼神中的不解,只好继续往“深入”里解释,但只有一句话:
“那时,六宫妃嫔……身怀六甲者众……”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弘毅恍然大悟!
可不是嘛!那时候六宫之内,但凡有几分“姿色”的,基本都在忙着生孩子,或者刚刚生完孩子!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数据吧【史实】:
庶妃董鄂氏,刚刚于顺治十年七月十七日生下皇长子福全。坐月子中;
庶妃佟佳氏,刚刚被皇太后发觉有孕,腹内就是皇二子玄烨,保胎中;
庶妃杨氏,将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初二日诞下福临第二女,保胎中;
庶妃巴氏,将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日诞下福临第三女。保胎中;
……
客观现实之一:当时的后~宫之内,大腹便便的妃子好多!
客观现实之二:皇帝福临需求很旺,可下手的用武之地却太少!
综合考量一加二之后,得出一个必然结论:皇帝有可能饥不择食,随便“临幸”了时任皇后、自己的正室妻子、颇有姿色的孟古青!
废后还交代了一个客观情况——那时候,慈宁宫装修完毕刚刚投入使用。福临循例举行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大礼”。那一天,皇后一身朝服、盛装打扮,可谓光彩照人的侍立左右,当时就发现多日不见的皇帝看自己的眼神有些饥不择食般的“暧昧”……
可巧,进入七月底,天灾**逐渐平缓,皇帝心情见好。又正好趁着蒙古喀尔喀部落的额尔德尼哈谈巴图鲁入朝贡马【正史如此】,朝廷于八月初一日照例赐宴,福临多喝了几杯,想起了那日光彩照人的、同为蒙古人的皇后,主动来了皇后寝宫,然后就不由分说,游龙戏凤……
可万万不幸的是,就在十七岁的福临办完大事。舒舒服服躺在床上回味刚才的美妙无穷之时,十八岁的皇后却突然想起当日在慈宁宫大礼之上,自己耿耿于怀的一幕:皇帝欣赏完自己之后,居然又很快直勾勾盯着一名入侍的命妇去了,恰巧被皇后看个正着!当时自己刚刚沉浸在美貌绝伦的绝对自信中,却又横遭变数,于是铭记在心——那人是太宗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
福林开始还对怀里的美人有点不好意思。本想好言劝解一番,不料孟古青意气用事、又扯又拉,终于将同样心气极高的福临逼到了墙角,不得不做困兽斗!
两人就在被窝里你一句“乱了人伦”、我一句“不守妇道”。你一句“无耻”、我一句“放肆”……皇后又一句“忘恩负义”,暗指她科尔沁部对大清的鼎力相助,皇帝回一句“本非朕意”,点出她这个皇后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多尔衮所赐!
情急之下,年轻的皇后说了最后一句“我不稀罕”,直接击中了少年皇帝一直小心呵护的那点可怜的自尊,终于勃然大怒道:“那我就休了你这个悍妇、妒妇!滚回你的草原去吧,朕更不稀罕!”而后胡乱披上自己的衣服,拂袖而去。
接下来就是第二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年轻皇帝,立即安排礼部诸臣整理历代废后事例,也就有了前文所述诸多折冲博弈,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伤了自尊的皇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废后一气之下,还就真的请旨皇太后,要回自己的科尔沁部,离开这个令自己无限伤心的皇宫。皇帝自然是气话,让她“滚回草原”,可怎么能真的让她就这么走了?为了顾及“满蒙联姻”的国策,还有科尔沁部的面子,福临十分明智的只是给她将成“静妃”,而不是“休”了她!要知道,一日是皇帝的女人,你就永远不能再成为别人的了。可以放你入冷宫,也可以让你在皇宫之内出家为尼姑,却就是不能放你回家!
顺治十年七月,为了稳定军心,朝廷还下旨更定了出征诸王及各官每月廪给【泛指衣食等生活补贴】:和硕亲王二百两。多罗郡王一百两。多罗贝勒五十两。固山贝子四十两。镇国公、辅国公、异姓公各二十五两。固山额真侯、伯、各二十两。梅勒章京、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精奇尼哈番各十四两。署梅勒章京、护军统领、夸兰大、阿思哈尼哈番学士各十两。护军参领、前锋参领、骁骑甲喇章京、阿达哈哈番侍读学士各七两。署护军参领、前锋参领、骁骑甲喇章京、拜他喇布勒哈番理事官各五两。牛录章京、副理事官主事前锋侍卫拖沙喇哈番各四两。拖沙喇哈番品级官、以护军校骁骑校委署章京、以护军校委署前锋侍卫内院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各三两。内有官小而所管职掌大者照职掌支给官大而所管职掌小者、照官支给。这也是一部不菲的开支。
以上种种皆出自正史记载,见《清实录》。
《清实录》记载,此礼是在顺治十年闰六月乙亥日成。
额尔德尼哈谈巴图鲁,其中“额尔德尼”应该是此人的名字,“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比如大家熟悉的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至于“哈谈巴图鲁”弘毅就废了牛劲了!其中“巴图鲁”好解释,就是(满语转写:baturu),即蒙古语的巴特尔,但汉语翻译蒙古语一般翻译为“拔都”。满语中“勇将”之意,明朝时女真人即开始使用此称号。后来成为清朝政府的一种荣誉封号。可“哈谈”是个什么意思呢?遍查不知。终于,查到一处延伸——原来清朝的“巴图鲁”封号分为两种,一种仅有“巴图鲁”三字;另一种则在“巴图鲁”三字之前加有汉文、满文或者蒙古文。况且“哈谈”一次明显不属于汉语,满语中也没有,只能转而考虑蒙古语。“哈谈”,如果写作hatan,倒是在蒙古国国歌中找到了一句,貌似译作“勇敢”或者“勇猛”。只好考据到这里了,有谁明白的,请不吝赐教。
历史上有许多皇后被废。在一夫一妻多妾皇朝中,因为某些原因,如君主对皇后族属犯错、皇后本人犯错以及斗争丈夫被废等等原因,被废的皇后或授予较低级别的位号、或软禁的宫中而没有任何称号、或出家(实际上不能在宫外居住,大多在宫中落发修行),也有被赐死的例子。唯独没有让她回家改嫁的。(未完待续。。。)